掌握学习方法,事半功倍 “学习”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挂在嘴边的词,却没有几个人将

绩效咱得细细谈 2025-01-20 15:50:18

掌握学习方法,事半功倍 “学习”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挂在嘴边的词,却没有几个人将其说得清楚,对什么是学习也有很多错误或模糊的认识。因此,很多人根本不得其法,学习效率也不高,事半功倍。 虽然我们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还很有限,但截至目前,总结研究成果,我们仍能大致勾勒出大脑深处学习的基本过程。 简单来讲,学习是个人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它主要在人的大脑中发生,涉及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大致而言,核心要点包括如下几方面。 1. 高效地接收信息 要建构知识,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而获取信息会受到专注力、动机、意图、方法、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对此,要想高效学习,第一关就是保持好奇心,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而有效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 2. 激活已有知识,消化、吸收新信息 接收到高质量的新信息,个人将其充分消化、吸收,真正理解,是建构知识的第二关。 这一步虽然需要全脑的参与,但概要而言,主要发生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叫作“工作记忆”的区域。按照目前的了解,工作记忆处理速度很高,但容量有限,即同一时间能处理的孤立的信息数量有限。 因此,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并联系实际,提高对信息的解读、赋义能力。 3. 组块、连接,间隔重复,提高和强化记忆 如上所述,被存储进“长期记忆”的信息,当需要时,能否被有效地提取出来,是影响新信息消化、吸收的重要因素。 按照现代脑科学研究,这些信息的“提取度”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关,因此,通过关联、比喻等方式把相关的信息组合起来,可以加快信息的处理。同时,通过间隔重复等技巧,可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提高记忆率,防止“遗忘”。 4. 学以致用,及时复盘 如果只是把信息记忆住了,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如前面所述,知识是与行动相关的。 当个人通过主动地获取信息,基于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解读、分析(信息处理),理解并记住了一些特定的规则(类似“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问题,怎么做是成功的”),当以后遇到类似情境下的问题或挑战时,就可以指导自己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个人行动的效能。这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 因此,学习不只是“学”,一定要包括“习”。在某种意义上讲,“习”重于“学”,因为只有通过“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学”到的信息,并通过实际行动结果的检验,验证建立起来的规则的真伪。 整天在网上看一些信息,或者到处听各种讲座,并不是在学习——那只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如果离开了主动的实践,对那些信息不加分析、验证,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学习就不会发生。 因此,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或生活,将所学付诸应用,之后再进行复盘,这样不仅会发现可复制的成功,而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5. 善用“心智模式” 如上所述,伴随着学习和应用,个人会形成一些“心智模式”,也就是一些固定的模式,来加速信息的处理和决策制定。按照詹姆斯·马奇的说法,这可能是藉由“试错”或模仿他人,甚至是“自然选择”形成的复制过去成功的行为模式,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毫无疑问,心智模式的形成会加速信息的处理。因此,高效学习者必须认识到“心智模式”的存在,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有效地应用心智模式,使其加速且不妨碍学习。

0 阅读:0
绩效咱得细细谈

绩效咱得细细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