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6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身染重病,家人请道士为他祈福,道士问他“你这辈子都造了什么孽?”迷迷糊糊的王献之,忽然睁开眼睛说“别的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休了郗道茂。” 公元386年,王献之深受重病折磨,病情愈发严重,家人感到万分焦虑,决定请来道士为他祈求平安。 道士来到王家后,见王献之神志不清,便开口问道:“你这辈子都造了什么孽?”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王献之似乎回忆起了什么,随即低声说出一句话:“别的事情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休了郗道茂。” 王献之,作为王羲之的七子,出身名门的琅琊王氏,天赋异禀,才华出众。从小便显露出不凡的气度,尽管父亲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享誉千古,但王献之似乎更倾向于逃避仕途的纷扰,过着一种闲适而自由的生活。王家的三兄弟中,王献之被认为最为卓尔不群,深得世人推崇。 他的成长过程,与众不同。虽然他身处权贵之家,却始终不曾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缚。年轻时,王献之的言谈举止就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有一次,他与兄长王徽之和王操之一起拜访名士谢安,王徽之谈论国事,王操之亦多言语,而王献之只言寥寥,不多言辞。待告辞时,谢安评价道:“小的优。”他说,真正卓越的人往往话少,话少则意味深远,才能显得不凡。 王献之不仅在才学上超越他人,在气度和处事上也别具一格。有一回,他和兄长王徽之同在一室,忽然起火。王徽之惊慌失措,甚至来不及穿鞋逃跑。 而王献之却依然从容,招呼随从,慢步走出房间,丝毫不见慌张。这一事件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纷纷感叹,王献之的镇定与气度令人钦佩。 与他的一生同样璀璨的,是他的婚姻。王献之的妻子郗道茂,乃是他母亲郗璿的侄女,二人自小便有深厚的感情基础。郗道茂出身门阀,才情与美貌并重,温婉可人。她与王献之的结合,几乎堪称完美 婚后不久,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与郗道茂的父亲郗昙相继去世,给这对年轻夫妻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尽管如此,王献之与郗道茂依然相互扶持,彼此安慰,共同度过了艰难的时光。 然而,命运并未对这对新人心慈手软。王献之与郗道茂唯一的孩子玉润早夭,这对年轻夫妻的悲痛难以言表。自此以后,郗道茂再也未能为王家添丁,夫妻俩的命运似乎陷入了困境。 此时,王献之的声望已经超越了书法的范畴,成为东晋时期最受瞩目的风流人物。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晋简文帝的女儿,早已暗生情愫。 尽管她已婚,且丈夫桓济是一位显赫的政治人物,但桓济的行为不端、企图暗杀亲叔,被流放至边疆。公主不愿与丈夫共同受苦,选择主动提出离婚。 恢复自由身后的公主,将目光锁定在王献之身上。她不顾王献之已有妻室的现实,依托其显赫的地位,去向皇太后求婚。面对公主的请求,皇太后虽然心生犹疑,但最终在公主的哭泣和软磨硬泡下,决定介入这段姻缘。 圣旨接二连三地催促着王献之,要求他迎娶公主,而王献之则在每次回应中坚持推辞,声称自己配不上公主,并以各种理由拒绝。然而,面对公主愈加强烈的追求,这份坚持逐渐变成了对他的无情逼迫。 当公主的要求没有得到回应后,她选择采取极端手段,打算用国家的权威压迫王献之。在无奈之下,王献之想出了一个“苦肉计”,他用艾草灼伤自己的双脚,希望以此让公主对他产生嫌弃。 然而,公主毫不退缩,反而回应称,哪怕他变成了瘸子,她依旧愿意嫁给他。王献之终于只能在逼迫下作出了无法回头的决定——休掉郗道茂。 送妻子离开的那一刻,王献之无比痛苦。他将这段告别视为一场生死离别,步履沉重地送妻至渡口。随着他离开的背影渐行渐远,那个渡口便被后人称为“桃叶渡”,成为这段悲切婚姻的象征。 王献之再婚后官运亨通,但他心中一直无法摆脱对郗道茂的愧疚与思念。无论他如何拼命去适应新的生活,与公主的婚姻总是充满了冷漠与疏离。 他开始常常写信给郗道茂,倾诉着内心的无尽惆怅。这些信件中,他反复表达着自己对过去的留恋与悔恨,尤其是在《奉对帖》中的那段文字,成为后世书法的瑰宝。 信中写道,他与郗道茂本应携手到老,享尽世间的温情,但命运却无情地把他们拆散。他的内心充满了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悔恼,直至生命的最后,他依旧无法忘怀与郗道茂共同度过的那些时光。 王献之与新安公主的婚姻,最终也并未带来他预期中的幸福。公主虽深爱他,但王献之始终未能从心底接纳她。年华流逝,王献之的一生充满了内心的煎熬与遗憾。在他临终时,祈求道士为他祷告,问及人生遗憾时,他幽幽地说,唯一的遗憾便是与郗道茂的离婚。
公元386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身染重病,家人请道士为他祈福,道士问他“你这辈子
久零后游戏玩家
2025-01-21 16:18:04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