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大怒:“我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动手?” 1983年春天,浙江台州的杨启良接到了一纸征兵通知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数热血青年都以能够参军入伍为荣,杨启良也不例外。 在完成体检和政审后,他被分配到了步兵第一师。当时的形势很特殊,我国南部边境局势紧张,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处于关键阶段。 新兵下连的第一天,连长就给新兵们打预防针:"南方边境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蚂蟥、毒蛇随处可见,热带丛林里病菌滋生,你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些困难没有吓倒杨启良,他主动向连长请战,表示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新兵连的训练异常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训练。单兵作战、战术配合、武器使用,每一项训练都要求精准到位,容不得半点马虎。 南方边境的天气湿热难耐,训练场上经常能看到成群的蚊虫在空中盘旋。战士们一个个被叮咬得满身红肿,但没有人叫苦叫累。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杨启良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了一线作战部队。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大家都怀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部队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战士们的军装经常被汗水浸透。由于潮湿的环境,很多人的皮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溃烂,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杨启良很快掌握了丛林作战的要领。他们要学会在复杂地形中快速行军,要能够分辨各种地雷的特征,还要掌握野外生存技能。 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杨启良和战友们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在执行任务时,他们彼此掩护,互相照应,形成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王牌战斗力量。 1984年3月9日的清晨,166高地上空弥漫着一层薄雾。驻守在高地的杨启良和战友们刚刚完成换岗,准备开始新一天的防守任务。 突然,密集的炮火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敌军出动了大批兵力,对166高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杨启良立即组织战友们进入防守阵地。这个高地地形险要,是整个防线的重要支撑点。 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猛烈,炮弹在阵地上爆炸,泥土和碎石四处飞溅。杨启良迅速判断出敌人的意图,这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进攻。 他根据地形特点,将战友们分散部署在有利位置。166高地地势陡峭,植被茂密,这些都成了我军战士的天然掩护。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敌人的火力更加密集。一发炮弹在阵地附近爆炸,几名战友不幸受伤。 杨启良一边组织伤员后撤,一边继续指挥战斗。他利用地形优势,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不同火力点之间来回穿梭。 敌人的进攻一波接一波,伤亡的战友越来越多。很快,只剩下杨启良一人还能战斗。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杨启良没有退缩。他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在多个阵地之间转移,给敌人造成了我军兵力众多的错觉。 战斗持续了数小时,敌人的进攻越来越猛烈。眼看敌人即将突破防线,杨启良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通过随身电台向指挥部发出请求:"向我阵地开炮!"这个决定让指挥部震惊,但也体现了杨启良誓死守卫阵地的决心。 随后的战斗中,杨启良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顽强的意志,一次次挫败敌人的进攻。他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166高地上。 战斗结束后的统计显示,杨启良以一己之力击毙敌人18人,创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奇迹。这个战绩让他一战成名。 1996年,完成军旅生涯的杨启良脱下了军装,告别了熟悉的部队。根据组织安排,他被分配到了当地工商部门工作。 从战场到机关,从士兵到干部,杨启良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但他把部队中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在工商局的日常工作中,杨启良从不提及自己的军功。同事们只知道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却不知道他曾经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凭借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杨启良很快就在工作中崭露头角。他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通过层层选拔,杨启良当选为当地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这个岗位需要直接面对群众,处理各类消费纠纷。 有一次,一起汽车消费纠纷引起了杨启良的注意。这起案件涉及金额巨大,背后牵扯到当地一些不法分子的利益。 经过仔细调查取证,杨启良发现车主在这起纠纷中存在欺诈行为。他立即组织人员收集证据,准备依法处理。 然而,当事人得知调查结果后非常不满。一天,几个社会闲散人员来到杨启良的办公室,对他进行言语威胁。 面对威胁,杨启良站起身来,目光如炬地看着这几个人:"我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动手?"这句话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从部队到地方,从战场到机关,杨启良始终保持着军人的血性和铮铮铁骨。这起案件最终得到了公正处理。 在基层工作岗位上,杨启良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放得整整齐齐,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 遇到群众投诉,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只要群众需要,他随叫随到。
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大怒:“我就
甜蜜游记
2025-01-26 20:57:42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