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去世时,留下了价值约150亿元的巨额财产。然而,42年后,他的儿子盛恩颐却因贫困而饿死家中,临终时唯一的愿望竟然是“吃口香喷喷的肉”。这场豪门的兴衰,令人唏嘘。 盛宣怀,年仅26岁时便成为李鸿章的秘书,凭借聪明才智和商业头脑,他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盛宣怀涉足的实业涵盖了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等多个领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奠基者之一。李鸿章曾称他“一手算盘,一手官印,亦官亦商,游刃有余”。 凭借卓越的商业才能,盛宣怀积累了巨额财富。去世时,他的遗产超过1300万两白银,约合150亿元,在当时堪称中国首富。临终时,盛宣怀留下了两份重要遗嘱:一是希望葬礼简单,“僧衣薄殓”;二是将所有家产分成两份,一份用于慈善,另一份由五房子孙均分。 然而,盛宣怀的愿望并未得到遵守。其妻庄氏坚决反对简单葬礼,坚持要为丈夫举行盛大的国葬,最终葬礼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光绪帝的葬礼,耗资30万大洋,完全违背了盛宣怀的初衷。此外,盛宣怀指派的财产监督人李经方,也未能有效管理其遗产,导致家族成员对财富的挥霍和滥用。 其中,盛恩颐——盛宣怀的四子,成为这一家族悲剧的核心人物。盛恩颐自幼得宠,奢靡的生活方式使他早早沉溺于赌博、美色和挥霍,最终把家族财富挥霍一空。他不仅娶了11房姨太太,还在赌博中将100多套房产输光。即便财产消耗殆尽,他仍在诱使兄弟们掠夺慈善资金,最终自己也陷入贫困。 1958年,盛恩颐在上海饿死,临终时却只希望能吃上一口肉。这一切,不禁让人反思:即使盛宣怀留下了丰厚的财富,但缺乏教育和德行的传承,财富也无法保值。 反观历史中的另一类人物,如曾国藩、林则徐等,他们虽未为后代积累巨额财富,却通过教导后人如何为人处世、传承德行,成就了家族的千秋。正如林则徐所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盛宣怀的遗产故事告诉我们,财富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德行与教育。留财不如留德,教会子孙如何为人处世,才是更值得传承的财富。
盛宣怀的遗产与盛恩颐的悲剧:金钱与德行的对立
有范又有料啊
2025-01-27 10:10: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