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弘一法师火化时怪声频发,弟子惊恐,赶忙拉出骨灰床,谁料,竟然捡出了1800颗金光闪闪的舍利子,科学专家:很难解释。 1942年,弘一法师火化时怪声频发,弟子惊恐,赶忙拉出骨灰床,谁料,竟然捡出了1800颗金光闪闪的舍利子,科学专家:很难解释。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其早年生活充满了才华和成就。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世珍是位饱读诗书的进士,同时也是位成功的商人,与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好友。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5岁时父亲去世,他在母亲和家人的悉心教导下成长。 少年的李叔同便展露出他过人的艺术天赋。13岁能写一手好篆书,15岁能吟诗作对,诗文书画样样精通。17岁时他的刻印技艺已臻化境,连李鸿章这样的达官贵人也对他赞不绝口。 李叔同不仅精通国学,在新兴的西方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他是中国最早学习西洋绘画技法的人之一,最早在国内聘请裸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开风气之先。在话剧方面,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参与创办了春柳社等戏剧团体。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更是一位开拓者。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最早在国内使用五线谱进行作曲,并且填词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名曲《送别》。他还是"学堂乐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促进了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李叔同的书法才情同样出众,他以遒劲飘逸的独特风格,跻身于近代中国十大书法家之列。即便是鲁迅那样挑剔的人物,也曾珍藏他的书法作品。 除了艺术成就,李叔同还是位教育家。他曾执教于多所高校,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被尊为"南张(张大千)北李(李叔同)"。他还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主编期刊传播新思想,堪称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然而,正当李叔同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1918年的一天,已近不惑之年的李叔同忽然宣布要皈依佛门,舍弃所有的荣华富贵。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弘一法师出家后,一心向佛,致力于佛教律宗的弘扬和传承。他闭关苦修,潜心研究佛经律典,写了许多珍贵的佛学著作。他还四处讲经说法,以佛法慈悲济世,广传净土宗的思想。 作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弘一法师並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国之心。在日寇侵华的炮火声中,他组织成立了佛教徒救护队,亲自上街救助伤员,激励民众同仇敌忾、抗击外敌,展现了一位出家人的爱国情怀。 在日常生活中,弘一法师时时流露出佛者的慈悲与智慧。他会在坐藤椅前轻轻摇晃,以免压伤藏匿其中的小虫;他会不辞辛苦地照料受伤的野兽;他对身边的人总是以慈眉善目相待,给人以亲切感。 弘一法师虽已遁入空门,却从未真正远离红尘。他常常给朋友们寄去亲笔书写的"弘一法师"条幅,这成为了无数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珍品。他的书法作品即使在日本也广受欢迎,被誉为"弘一体"。 1942年,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安然辞世,他的一生传奇谢幕。临终前,他叮嘱弟子们按他的吩咐料理后事,并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偈语,道出他对尘世悲悯,对佛法欣喜的复杂心绪。 弘一法师去世后,弟子们依照遗愿将他的遗体火化。就在火化的过程中,忽然听到炉中传出阵阵怪响,吓得弟子们心惊胆战。待到火化完成,弟子们从炉中的骨灰里竟然捡出了1800多颗晶莹剔透的舍利子,而且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犹如天上繁星。 消息传开,举国震惊,人们纷纷前来瞻仰舍利,以表敬意。专家学者也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有人认为这是弘一法师毕生修行所得,是佛祖对他的证明;也有人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认为可能与骨骼钙化有关。但无论如何,这枚舍利的出现,为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弘一法师虽然告别了尘世,但他的精神遗产永存。他将佛法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人生轨迹,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他的书画作品与佛学著作,更是弘扬佛法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弘一法师堪称法门龙象,文化泰斗。 或许,弘一法师一生最宝贵的禅语,就是临终时留下的那句"悲欣交集"。他以大慈大悲的佛心看待世间冷暖,却又在修行路上自得其乐。他教导世人"放下"二字的道理----放下名缰利锁,放下烦恼执念,守住初心,用清净心看世界,方能在红尘中得大自在。
1942年,弘一法师火化时怪声频发,弟子惊恐,赶忙拉出骨灰床,谁料,竟然捡出了1
熹然说历史
2025-01-28 01:05:3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