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邓小平即将离开上海,在火车上叫来了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与他谈了10分钟,邓公最后握着黄菊的手说道:“90年代,这是你们上海最后的机遇。这是对上海人民的嘱托,对上海人民的期望,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邓小平这一生,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就从上海启程,踏上了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征程。那一年的秋天,怀揣着改变中国命运的梦想,他与80多名青年学生一起,在上海的码头登上了开往马赛的轮船。 从那时起,上海就成为了邓小平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的起点。1927年,邓小平从法国学成归来,又再次回到了上海。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胜利的前夕,时任华东局第一书记、第三野战军副政委的邓小平亲自指挥了上海战役。在他的带领下,人民解放军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解放了上海,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一天,毛泽东专门给邓小平发来了贺电,称赞这是"四万万人民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虽然长期在北京工作,但他对上海的发展始终高度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他先后十几次视察上海,每次来沪都会考察工厂、农村、学校等各条战线,与广大干部群众亲切交谈,了解上海改革发展的最新情况。 邓小平对上海寄予厚望。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提出要发挥上海的区位优势和科技优势,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他强调,上海不仅要在经济建设上走在前面,也要在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成为全国的表率。 "看上海,就是看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邓小平曾这样评价上海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在他心中,这座曾经的"东方明珠",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引领中国经济腾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次次考察上海,一次次寄语勉励,邓小平对这座城市倾注了太多的期望。 进入90年代,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更加清晰而坚定。他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为上海擘画了一系列宏伟蓝图,为这座城市的腾飞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战略构想。他敏锐地洞察到,浦东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发浦东不仅事关上海的未来,更关乎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崛起。1990年春节期间,已经86岁高龄的邓小平冒着严寒来到上海视察工作,并明确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在邓小平的亲自关怀和推动下,浦东开发的大幕徐徐拉开。从滩涂荒地到一座现代化新城的崛起,浦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开发奇迹"。如今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一批功能区雏形初显,硕果累累,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邓小平还勉励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勇立潮头。他强调,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只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之一,上海理应成为引领全国科技进步的排头兵。 在邓小平的关怀和鼓励下,上海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上海的许多高校、科研院所成为了全国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一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多次来到上海,每次都会同上海的干部群众促膝交谈,了解改革开放的最新进展,询问大家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改革开放的大旗我们已经举起来了,但路还很长,需要年轻一代继续把它举下去。"邓小平殷切希望上海的干部群众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上海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浦东大地上崛起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1991年视察上海时,邓小平的一番话,道出了他对这座城市的无限热爱和深切期望。"浦东开发,从现在到下个世纪,这40年时间,是很关键的一个时期。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这件事。"邓小平反复叮嘱上海的干部,一定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浦东开发的宏伟蓝图,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1994年,当邓小平最后一次离沪时,他紧紧握着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上海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上海自身,更关系到长三角,关系到全国改革开放的成败。90年代,这是你们上海最后的机遇。这是对上海人民的嘱托,对上海人民的期望,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短短几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这是一位伟大政治家对上海的谆谆教诲,更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对后人的殷殷嘱托。
1994年,邓小平即将离开上海,在火车上叫来了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与他谈了10分钟
熹然说历史
2025-01-28 22:05:52
0
阅读: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