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包工头”黄德满花3000元接手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宾馆,改名维也纳酒店

熹然说历史 2025-01-28 22:05:52

1993年,”包工头”黄德满花3000元接手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宾馆,改名维也纳酒店,经营之初酒店没有客户入驻,窘迫到连工资都发不出。很多人都以为它快倒闭,却没想到随后黄德满只用了一招,让它会员数超过2000万,成为中国连锁酒店之王! 刚到深圳的黄德满,手里只有5000块钱,那还是他在老家卖毛竹挣来的。他出生在广东阳江一个偏远贫困的山村,从小家里就条件很差,常常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长大,黄德满的吃苦耐劳和节俭的品质就越发显露出来。即便生活再苦,他也从没放弃过学习,靠着自学,他的文化水平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高的。 初来深圳,黄德满只能先找些体力活干着维持生计。他什么活都干过,当过搬运工,也在工地上做过小工。但他并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打工,他知道,只有拼搏才能改变命运。 黄德满很快就看准了机会,用手里仅有的一点积蓄,承包了一个施工队,成了"包工头"。那时候,深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到处都需要人手修楼盖房。黄德满也没日没夜地干,每天汗流浃背地奔波在工地上。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黄德满靠着工程款攒下了一些钱。有了这第一桶金,他又转做起了餐饮生意,在罗湖开了一家小餐馆。尽管餐馆不大,但他亲力亲为,凭借地道便宜的饭菜,生意倒也红火了一阵子。 然而不久,周围开始拆迁,餐馆也被迫歇业。黄德满又踏上了找机会的路。1993年的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一家小宾馆因资不抵债,急于找人接手。 黄德满立刻看到了商机。他想,如果能把这家宾馆盘下来,搞好了,那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可问题是,他手里只有3000块钱,宾馆虽然是个烂摊子,但接手也不止这个数。 这可难不倒爱钻研的黄德满。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他决定,以3000块钱承包下这家宾馆的经营权,但产权还是归原主。他算盘打得很精,这样一来,万一干不下去大不了一走了之,但如果真把生意做起来了,以后再买下产权也不迟。 黄德满当即找到宾馆老板,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说了。老板本来一筹莫展,见有人愿意接手,赶紧答应了下来。黄德满就这样,靠着3000块钱加一个殷切的愿望,开始了他的酒店经营生涯。 可是,真正接手下来他才发现,这家酒店的状况比他想象得还要差。店里的设施都很破旧,几个服务员也早已不知所踪。本就地处偏僻,根本没几个客人上门。更糟的是,手头的现金只够支撑一个月的开销,再不尽快扭亏为盈,恐怕就要黄了。 面对困境,黄德满并没有退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家濒临倒闭的酒店,打造成一个叫得响的品牌。靠着每天20个小时的努力,黄德满渐渐把酒店的面貌改观了不少。他把残破的招牌重新油漆,换上了醒目的"维也纳酒店"的字样;又亲自上阵,为仅有的几间客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尽管收入微薄,他却舍得下本钱,给客人配备了崭新的洗漱用品。 酒店的入住率提高了,黄德满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开始悉心琢磨,怎样才能让自己的酒店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想到,在深圳这个商业之都,商务客人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为了吸引商务客人,他给每个房间都安装了免费宽带,这在当时还是一项很超前的服务。 很快,免费宽带的口碑在商界传开了。许多出差来深圳谈生意的人,专门选择住在维也纳酒店,因为在这里,他们既可以舒舒服服地休息,又能随时处理公务。渐渐地,维也纳酒店成了深圳商务人士间口口相传的"秘密基地"。 维也纳酒店火了,自然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取经。面对同行的询问,黄德满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得。他常说,做酒店就是做服务,关键是要站在客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用心感受。无论客人有任何需求,只要力所能及,就一定要尽量满足。 靠着黄德满的真诚和智慧,维也纳酒店的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应也愈发凸显。到2007年,酒店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近4个亿,净利润也超过了5000万。更让人惊叹的是,酒店的会员数量居然突破了130万。要知道,这在当时的连锁酒店界,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面对事业的节节高升,黄德满并没有骄傲自满。他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竞争的加剧,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了。2007年,他敏锐地察觉到风投热潮的兴起,开始着手引进战略投资者。 维也纳酒店很快引起了软银赛富基金的注意。经过多轮洽谈,双方一拍即合,软银赛富向维也纳酒店注资1.15亿元,一举奠定了维也纳酒店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黄德满更加信心百倍,他开始全力推进酒店的跨区域扩张。 在黄德满的带领下,维也纳酒店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个个分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遍布大江南北。员工们个个斗志昂扬,为宾客提供着一流的服务。曾经那个破败不堪的小旅馆,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万会员的酒店帝国。黄德满也摇身一变,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包工头",成为了中国酒店业的传奇人物。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