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河南一名战士新婚仅三天,就收到了归队通知。他忍痛离开妻子。而不久后,妻子竟改嫁给她那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而背后的故事,知道的人无不动容。 在河南平顶山叶县,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王长献,女的叫谢玉花。他们两个相识相恋,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王长献出身贫寒,家里有两个哥哥,老大不幸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老二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只好做了上门女婿。 王长献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踏实肯干,在村里人缘很好。谢玉花的家境比王家要好一些,但她不在乎这些。 谢玉花爱上了王长献,就一心想嫁给他。可谢家父母嫌王家穷,不愿意女儿下嫁。谢玉花却不顾父母反对,执意要和王长献在一起。 王长献对谢玉花也是一片痴心。他发誓会好好对谢玉花,会努力工作改善家里条件,给谢玉花幸福的生活。两个年轻人终于冲破阻碍,喜结连理,成为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 然而好景不长,1984年战事紧急,国家需要王长献去前线打仗保卫人民。结婚还没满三天,王长献就接到紧急归队通知,必须立即奔赴老山前线。 这一别,谁也不知会有多久。可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王长献毅然决然告别新婚妻子,告别年迈父母,告别还没来得及好好照顾的两个哥哥。 谢玉花虽然心痛不舍,但她知道丈夫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她强忍泪水,嘱咐丈夫要平安归来,家里的一切有她照顾,让他安心去战斗。 就这样,王长献告别妻子走上军旅征程。而谢玉花从此肩负起了支撑家庭的重任,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与煎熬。她不知道,这一别竟成了天人永隔,而她也将为了践行诺言,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老山战役打响了,王长献所在分队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激烈交火。战斗异常惨烈,王长献和战友们浴血奋战,誓死保卫祖国领土。 就在一次突围冲锋时,王长献身先士卒,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1岁的他,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老山的峰峦里。 噩耗传来,谢玉花万念俱灰,悲痛欲绝。她无法接受丈夫离她而去的事实,一度想追随丈夫而去。 是亡夫临走时的嘱托,让谢玉花活了下来。王长献走时恳请妻子,若他有个三长两短,一定要替他照顾好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哥哥。 谢玉花想起丈夫的嘱托,擦干眼泪,决定留下来扛起这个家。为表决心,她选择改嫁给王长献患病的大哥,用行动告慰在天之灵。 王家上有八十多岁的公婆,下有尚在读书的弟妹。谢玉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肩挑起生活的重担。 伺候公婆起居,操持家务农活,照看患病大哥,供养弟妹读书,谢玉花不辞辛苦,任劳任怨。邻里都夸她贤惠能干,是难得的好媳妇。 为了挣钱贴补家用,谢玉花起早贪黑,养猪种菜,东奔西跑。农闲时,她还外出打工,省吃俭用攒钱补贴家用。 命运却没有放过这个不幸的女人。王长献的弟弟小叔突患重病,需要很多医药费。谢玉花东拼西凑,甚至卖血筹钱给小叔治病。 面对医生的劝阻,谢玉花执意卖血。医生被她的执着感动,多给了她一些卖血的钱。谢玉花再三道谢,坚持要下次再来还上。 就这样,谢玉花含辛茹苦将小叔抚养成人。小叔终于痊愈,长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提起嫂子,小叔泪流满面,感激不尽。 三十年风雨兼程,谢玉花守住了这个家。公婆相继去世,弟妹成家立业。患病的大哥在她悉心照料下,病情趋于稳定。 谢玉花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以大爱兑现了对亡夫的承诺。她的坚守感天动地,令人肃然起敬。 2014年,谢玉花守候丈夫家30年的事迹,感动了王长献生前的战友们。他们想方设法联系到部队,希望能帮这位忠贞的军嫂完成她的心愿。 谢玉花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去祭奠30年未见的亡夫。王长献牺牲后,遗体安葬在老山战役烈士陵园。30年来,谢玉花从未去看望过丈夫的坟墓。 在部队的帮助下,谢玉花终于重返丈夫长眠的地方。当她再次站在王长献的墓前,悲痛万分,泪如泉涌。 30年的思念在此刻决堤,谢玉花向丈夫诉说30年来的点点滴滴。她笑着说,儿女都长大成家了,丈夫留下的弟妹如今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 她哽咽着说,公婆已先后去世,大哥的病情渐趋平稳,家里的日子虽然清贫,但还算安康。这些年,她没有辜负丈夫的嘱托,撑起了这个家。 谢玉花泣不成声,泪水浸湿了丈夫的墓碑。"你放心吧,我会继续照顾好咱们的家人。"谢玉花哽咽着说,声音坚定有力。 谢玉花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个朴实的女人,用30年的坚守,诠释了"你为国尽忠,我为家尽孝"的军嫂情怀。
1984年,河南一名战士新婚仅三天,就收到了归队通知。他忍痛离开妻子。而不久后,
熹然说历史
2025-01-28 21:06:04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