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25日,张学良得知郭松龄夫妇被抓后,连忙发电报让把人带来,不料张

文史记叙录 2025-01-30 23:12:25

1925年12月25日,张学良得知郭松龄夫妇被抓后,连忙发电报让把人带来,不料张作霖下令就地枪决,并曝尸三日。张学良气得跺脚说:“完了,完了。” 郭松龄反奉时,兵力约为七万,除去留守部队,直接开入关外的为五万余人。但看兵力,郭部不占优势,但郭部是奉军的精锐,装备和战斗力高于其他奉军,所以在开战之初,势如破竹。 12月5日,郭军攻占连山。此时,张作霖认为自己无力抵抗郭军的凌厉攻势,甚至一度决定照郭松龄之要求而下野。5日夜,张作霖召开东北军政要员会议,当众表示:“大势已去,决计下野。” 12月7日,郭军攻占锦州。郭松龄的部队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迅速攻到新民县的巨流河畔,离沈阳近在咫尺。这个时候,张作霖已经把他的专用汽车整天停在大帅府的二门以内,准备随时登车逃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发生了逆转,一方面,东北日军插手干涉,阻碍郭军前进,给了张作霖喘息的机会;另一方面,反奉的郭松龄、冯玉祥、李景林“三角联盟”出现裂痕,冯玉祥的部队进攻李景林的天津地盘,这次冲突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郭军的大批冬装就在天津,准备发往东北,结果李景林一怒之下,扣押了冬装。 12月20日,郭军和奉军在巨流河对峙。21日夜,郭松龄下达总攻击令,向巨流河东岸奉军阵地发动全线进攻。奉军总兵力高于郭军,且有优势的骑兵。炮兵虽稍逊于郭军,但也做了相应的补充。 据时任奉军炮兵司令部参谋长的廖安邦回忆:“同年郭松龄反奉,奉天处在危机中的时候,炮兵十四团却成为张作霖炮兵的主力。以该团为基干,又将原在步兵部队中的炮兵人员全部调回使用,在巨流河东岸布置炮兵阵地。张作霖命令将兵工厂所有大小口径的炮都运出来使用。用帅府的大骡车载运到阵地上来,每门炮给炮弹300发,射完为止。” 同时,张作霖又雇佣了日本人当炮兵。这些日本人约有200多人,是张作霖的日本顾问荒木贞夫在奉天车站找来的一些日本退伍军人。 12月23日天未明,奉军将领吴俊升率领两师骑兵偷袭了郭军的后方重地白旗堡,焚毁了郭军的粮秣、枪械和弹药,使郭军蒙受重大损失。 12月24日晨,见大势已去,郭松龄紧急召集身边的高级将领开会,宣布他拟率一部突围。委托军长霁云收容余部,向沟帮子方向转移。 郭松龄部署完毕,听从部下劝告,随即离去。邹作华见郭松龄已出走,便以总部参谋长的身份,下令命令各军停止攻击。并急电张作霖,报告郭松龄已经出走。同时,邹作华还给张学良打电话,“请军团长放心”。 至此,巨流河大战以郭军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郭松龄率200余人的卫队逃走,同行的还有他的夫人韩淑秀、秘书处长饶汉祥、政务处长林长民等人。 临行前,韩淑秀曾劝郭松龄带卫队乘快马先行。郭松龄认为妻子和饶汉祥等文人不会骑马,不能弃之不顾,主张一起逃走。 一开始,郭松龄准备向山海关方向退逃,但由于奉军骑兵在那里拦截,只得临时改变方向,向营口退去。一行人由柳河乘坐两辆东北骡马大车,后有卫队,行动迟缓,目标很大。 吴俊升所指挥的东北骑兵军有两个师(穆春师和万福麟师),穆春师有两个旅,骑兵第一旅旅长徐永和骑兵第七旅旅长王永清率领骑兵部队,在郭军后方游弋,奉命围剿郭军败兵,并追击败逃的郭松龄。 12月24日,骑兵第七旅第二十五团郭宝山部走错了路,指向小苏家屯方向。他们发现了郭松龄一行后,当即进攻。郭松龄的卫队没有重武器,在迫击炮的轰击下,不得不缴械投降。林长民当场被打死。饶汉祥逃走了。郭松龄夫妇藏到一个地窖里。 奉军骑兵见到两辆大车,翻出一个行李里有带上将肩章的军服,判定这是郭松龄的东西,知道他不会走远。 这时骑兵第七旅旅长王永清也到了。他以为郭松龄已经逃走了,即派郭宝山带一个团去追击郭松龄,自己则在小苏家屯休息。 不一会儿,王永清从一个村妇的口中得知,她家后院萝卜窖里藏了两个人,一男一女。王永清带几个卫士去搜萝卜窖。郭松龄一看藏不住了,就上来了。 张作霖本来打算派人将郭松龄夫妇带到沈阳再做处理,但总参议杨宇霆认为夜长梦多,于是张作霖派高金山带人从王永清手里带走郭松龄夫妇,在辽河岸边枪杀。张作霖对郭松龄反奉十分恼恨,下令将郭松龄夫妇的尸体在小河沿曝尸三天,任人观看。 张学良这边,自郭松龄兵败巨流河后,就一直派人打探郭松龄的消息,准备将人带回来。12月25日,张学良在兴隆店司令部得到郭松龄夫妇被俘的消息后,立即命令秘书处长刘鸣九速拟电报,想把郭松龄夫妇接到他的司令部来。 刘鸣九问:“你把他弄来打算怎么办?” 张学良说:“郭是人才,我把他送到国外去深造。” 电报刚发出,郭松龄被杀的消息传来。张学良跺脚叹气说:“完了。” 过了一会,总部送往各部传示的郭氏夫妇尸体照片及文件上到了,张学良不忍去看,批了“以火焚之”四个大字,可见,张学良对郭松龄的感情之深。

0 阅读:74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