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香港女侠方姑被叛徒出卖,眼看来不及逃跑,她竟假扮成乞丐主动靠近日军,谁知敌人却呵斥道:“快滚开,别捣乱! 1921年,在香港岛上,一个名叫孔秀芳的女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年少时期的她和其他女孩一样,接受教育后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在学校里教书育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的铁蹄开始践踏中国的土地。面对国家的苦难,年轻的孔秀芳再也无法安心从教,她开始积极参与各项抗日活动。 1938年,孔秀芳被选为香港儿童团总团长,带领香港的青少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她经过深思熟虑,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革命者的道路。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香港成为了内地抗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孔秀芳开始在香港建立地下抗日网络,为内地输送物资和情报。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面对这种局势,孔秀芳没有撤离,而是选择留在香港继续战斗。她带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从市区撤到新界地区。 在新界,孔秀芳组建了一支特殊的抗日队伍,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方姑"。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行动灵活,战斗力强。 "方姑游击队"采取了特殊的作战方式,他们白天隐藏在普通百姓中,夜晚则展开行动。他们不断收集日军的军事情报,破坏日军的交通线路,炸毁敌人的军工厂。 这支游击队建立了一个严密的情报网络,将搜集到的情报通过特殊渠道传递给美英盟军。他们的活动给香港的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日军对这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恨之入骨,多次派出宪兵在香港全城搜捕。但是在方姑的带领下,游击队总能巧妙地避开敌人的追捕。 随着时间推移,"方姑"的名号在香港民间广为流传。香港市民都知道,有这样一位女侠,正带领着一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3年,为了扩大抗日力量,方姑秘密返回香港市区。她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建立了市区中队,组织更多的爱国者加入抗日队伍。 1945年8月13日,对于香港的抗日力量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日子。三名游击队员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日军逮捕,在严刑拷打下叛变了组织。 日军通过这些叛徒,第一次获得了方姑部队的具体位置。日军立即调动大量兵力,对方姑游击队的驻地实施了严密封锁。 这时的香港正处于日军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日军在各个路口设立了严密的检查站,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进行盘查。 日军这次行动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一举捣毁这支让他们头疼不已的游击队。他们在各个要道部署了机枪和岗哨,誓要抓住方姑这个心腹大患。 消息传到方姑耳中时,形势已经十分危急。游击队的临时驻地已经被日军包围,随时都可能遭到突袭。 方姑立即下令所有队员分散转移,但日军的包围圈收得太快。大部分队员还没来得及撤离,日军的封锁线就已经完全形成。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方姑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她找来一件破旧不堪的衣服,将自己打扮成一个乞丐。 她用锅底灰把脸和手都涂黑,又找来一个破旧的竹篮和缺了口的搪瓷碗。这副装扮,和平日里那个英姿飒爽的女游击队长判若两人。 方姑就这样装扮成乞丐,迎着日军的封锁线走去。她故意走得歪歪斜斜,不时伸手向路人乞讨。 日军士兵正在严查每一个过往的行人,但看到这个浑身脏臭的乞丐,他们却本能地躲开了。没有人愿意靠近这个"臭要饭的"。 日军宪兵队长看到这个碍眼的乞丐,立即呵斥道:"快滚开,别在这里捣乱"。方姑继续装作可怜巴巴的样子,一瘸一拐地往前走。 就这样,方姑成功穿过了日军的封锁线。等到完全超出日军的视线范围后,她立即加快脚步,消失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中。 第二天凌晨,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方姑乘船离开了市区,安全抵达了槟榔湾。这个看似简单的伪装,不仅救了方姑自己的性命,更保住了整个游击队的组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香港的抗日斗争终于迎来了胜利。这个消息传到槟榔湾时,整个村庄都沸腾了,锣鼓声、欢呼声响彻云霄。 在抗战胜利后,港九独立大队的大部分队员随东江纵队北撤到了山东烟台。由于编制的限制,方姑领导的市区中队只有包括黄扬声在内的几名队员随军北上。 方姑没有随队北撤,而是选择留在香港继续战斗。她改名为方兰,重返小学教师岗位,以此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关键时期,方兰担任了中共香港大屿山区委书记。她利用这个身份,为解放区与香港之间的联络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方兰离开香港,前往广东工作。她在广东省妇女联合会任职,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从教师到游击队长,再到妇联干部,方兰的身份几经转变,但她为国家奋斗的信念始终如一。她的经历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缩影。 1997年,对香港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这一年,方兰和其他幸存的老战友们一起重返香港,见证这片土地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1998年5月,方兰在广州因病去世,享年77岁。
1943年除夕夜,一支八路军部队被日军追着跑了一天一夜,又累又饿之时,恰巧发现了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