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2岁的抗战老兵马丹林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了管子。而他身价100亿的

历史有小狼 2025-02-10 19:36:20

1998年,72岁的抗战老兵马丹林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了管子。而他身价100亿的儿子马未都,看了父亲一眼后,直接对医生说:“拔掉管子,不给他治了!“ 1948年的冬天,年仅十六岁的马丹林离开了家乡,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军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身材瘦小却充满理想的少年,用自己的方式投身到保家卫国的事业中。 马丹林虽然个子不大,却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文化水平。当时部队里大多数战士都是文盲,而他却能读书写字,这让他很快就受到了首长的重用。 在连队里,马丹林负责处理文书工作,同时还要给战友们扫盲。战友们都说,马丹林教人很有耐心,讲解得通俗易懂,就连最笨的战友也能在他的指导下认识几个字。 随着时间推移,马丹林不仅在文化课上有出色表现,军事训练中也表现突出。他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这种性格特质让他在军队里如鱼得水。 从普通战士到班长,从班长到指导员,马丹林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别人可能要二十年才能完成的晋升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刚毅的军人本色,同时也展现出了优秀的领导才能。 1960年代初,组织决定让马丹林担任政委一职。这个消息传出后,很多老战友都说这是实至名归,因为在他们眼中,马丹林不仅有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普通士兵出身。 生活总是充满变数,1970年代末,马丹林接到了一纸调令,要去空军总院工作。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从战场到医院,从带兵到管理,环境虽然变了,但他的军人作风始终未改。 时光飞逝,转眼间马丹林也到了退休的年纪。退休后的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雷打不动地做早操,这让他的身体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状态。 七十岁那年,马丹林还能轻松搬动年轻人都觉得吃力的重物。他的小儿子马未都经常开玩笑说:"老爸身上有使不完的劲。"面对儿子的调侃,马丹林总是笑着说这都是当兵时练出来的本事。 1998年初,马丹林和往常一样,在家享受着悠闲的退休生活。这一天吃完午饭后,他突然摸着自己的肚子皱起了眉头。 第二天一早,马丹林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儿子马未都。马未都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着父亲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主治医生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 医生反复查看着检查报告,又仔细询问了马丹林的身体状况。最终确诊结果显示,马丹林的腹腔内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 医生立即组织专家会诊,制定了紧急手术方案。手术当天,马丹林被推进了手术室。然而当医生打开腹腔后,发现情况比想象中要糟糕得多。肿瘤已经扩散到了腹腔的多个部位,手术根本无法进行。 经过反复评估,主刀医生最终只能选择将腹腔重新缝合。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办法为马丹林做任何其他治疗。 手术结束后,医生把马未都叫到了办公室。医生详细解释了手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疗困境。 为了不打击病人的信心,马未都决定暂时对父亲隐瞒病情。他强打精神走进病房,告诉父亲手术非常成功。 马丹林静静地听着儿子的话,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作为一个在医院工作多年的老人,他对手术后的种种迹象再熟悉不过。 然而马丹林什么都没说,只是安静地配合着术后护理。这样的沉默持续了整整二十天。 在这二十天里,马未都每天都会来医院陪护。父子俩有说有笑,仿佛一切都很正常。 直到第二十天的早晨,马丹林终于打破了这个平静的表象。他直视着儿子的眼睛,说出了那句让马未都震惊的话。 "我知道,我的瘤子没有切除。"这句话像一块巨石,打破了父子俩之间相互维系的那层薄纱。 马未都试图继续隐瞒,但马丹林用他的专业知识,一点一点地指出了手术后的种种异常。二十年的医院工作经验,让他完全看透了这场手术的真相。 面对已经揭开的真相,马丹林用他一贯的军人作风,直接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与其被病痛折磨,不如体面地告别这个世界。 作为一名曾经在医院工作过的老兵,马丹林很清楚自己面临的处境。他见过太多癌症病人在生命最后阶段承受的痛苦。 马丹林对主治医生说,他不想靠各种仪器和管子来维持生命。他更不愿意在失去意识的情况下,成为家人的负担。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主治医生解释说,如果继续使用营养液维持生命,大约可以存活半年左右的时间。 但马丹林摇了摇头,他表示自己已经想得很清楚。作为一个见惯生死的老军人,他希望能保持最后的尊严。 马未都询问医生,如果现在拔掉所有的管子,父亲还能活多久。医生给出的答案是七到十天。 这个选择对马未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他深知,父亲一生都是一个要强的人,从不愿意被疾病打倒。 最终,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医生开始移除马丹林身上的各种医疗设备。所有的营养供给管道被一一拔除。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马丹林在拔管后仅仅存活了四天。这比医生预估的时间还要短得多。

0 阅读:3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