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2月某一天的夜晚,窗外的喊杀声响彻天际,病榻上的武则天已对窗外的喧嚣不为所动。 她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只不过在自己的铁血镇压之下,只是这一天比她预想的要晚,得益于她的铁腕统治。 但就在这时,迎仙宫的大门被人一把推开,走进来一个80多岁的老人。当武则天看清楚他的样子后,突然变得暴怒,满脸愤怒的对老头说:“狄仁杰果真还是骗了我!”这位老者,正是张柬之,而他的出现,与一段复杂的历史纠葛紧密相连。 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以61岁高龄拜相,其正直不阿、不攀权贵的品格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彼时,武则天新登帝位,急需建立自己的权力基础,狄仁杰因此得以重用。尽管表面上对武则天唯命是从,狄仁杰内心深处忠诚于李唐王朝。 武则天在位期间,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皇位继承人问题。她希望武周王朝延续,倾向于传位给武氏侄子;但同时,废太子李显作为她的亲生儿子,也享有合法继承权。 狄仁杰看出武则天的担忧,于是以“儿子祭奠,侄子未必”的言论触动了她的心弦,暗示了传位给儿子更能保障家族荣耀的延续。 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武则天最终召回废太子李显并册封为太子,为李唐王朝的复兴埋下了伏笔。 随着武则天年岁增长,她急需一位忠诚能干的助手来管理朝政。狄仁杰曾是最佳人选,但他意识到自己的精力已大不如前,于是向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 尽管武则天最初因张柬之年岁已高而犹豫,但在狄仁杰的多次推荐下,最终还是任命张柬之为宰相。狄仁杰的去世并未让李唐复辟的希望破灭,因为张柬之已在朝中站稳脚跟,成为狄仁杰的“继承人”。 但武则天的晚年生活被两位面首——张易之和张昌宗所搅乱。他们不仅垄断朝政,还假借武则天之名频繁假传圣旨,朝纲大乱。 更有甚者,他们构陷并导致绍王李重润、永泰郡主及魏王武延基无辜死亡,这一事件彻底激怒了张柬之。他意识到,再不行动,李唐后代将面临灭顶之灾。 张柬之秘密联络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以高宗皇帝的恩情激励其参与政变。随后,他又联合了朝中支持李唐的大臣,计划在正月二十二日(即公元705年2月20日)发动政变。 这一天,张柬之率领五百多名羽林军及朝中大臣攻占洛阳玄武门,包围张氏兄弟所在的集仙殿,并成功斩杀二人。随后,他们包围了武则天的迎仙宫。 面对突如其来的政变,武则天虽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张柬之的那一刻,她愤怒地意识到狄仁杰的深远布局。紧接着,张柬之引领畏缩的太子李显出现在武则天面前。 武则天试图以平静的态度应对,提议李显回东宫,但张柬之等朝臣直接逼宫,要求武则天传位给李显。在沉默良久后,武则天最终妥协,宣布任命李显为监国,标志着“神龙政变”的成功。 政变后的第三天,武则天宣布禅让皇位;第四天,李显登基,李唐王朝得以复辟,国号恢复为唐。 这场政变不仅结束了武则天的武周王朝,也象征着李唐皇族的荣耀回归。
公元705年2月某一天的夜晚,窗外的喊杀声响彻天际,病榻上的武则天已对窗外的喧嚣
趣史談过去
2025-02-10 10:22:3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