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徐向前又多了两项职务: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照片中徐向前抱着自己的小孙子,徐小岩好像还有点不放心,还用手托着儿子的小胳膊。 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日本的侵略者已被打败,但蒋介石却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新的内战。这一时期,中国的战争局势再次进入了新的艰难阶段,人民的解放事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徐向前应中央军委的命令调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并不久后又被任命为华北军区副司令员。这一系列职位的调动使得徐向前肩负起了更多的责任,他深知,只有通过坚定的战略决策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够迎接即将到来的艰苦战斗。 在晋冀鲁豫军区,徐向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兵力不足。刘邓大军的挺进中原,虽然在战略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使得整个战区的兵力分配变得极为紧张。尽管如此,徐向前没有气馁,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智慧,积极协调各方面资源,迅速组织力量应对即将展开的战斗。与太岳军区的司令员王新亭一道,他着手组建新的兵团,加强战斗力,同时通过参战锻炼部队的战斗素养,为后续的战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解放山西,徐向前决定从运城出击,这一战略举措至关重要。运城不仅是晋南的重要屏障,也是阎锡山政权在山西的防线之一。攻占运城后,阎锡山的防线将被彻底削弱,为解放山西的战斗铺平道路。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徐向前指挥的部队成功突破了运城防线,掌握了这一关键战略地区,极大地压缩了阎锡山的活动空间。 紧接着,徐向前将目光转向了素有“卧牛城”之称的临汾。临汾作为山西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徐向前决定发起进攻,但他深知,这一仗可能会付出不小的代价。临汾战役经历了长时间的苦战,双方的伤亡都相当惨重。然而,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战斗仍然取得了胜利,徐向前评价道:“伤亡大、胜利大、锻炼大。”这一评价不仅是对战役结果的总结,也是对部队作战能力提升的真实写照。尽管这场战斗伤亡较为惨重,但其所积累的攻城经验,对后续的战斗至关重要。 临汾战役之后,徐向前带领部队进入了更为复杂的战斗。晋中的决战成为了这段历史中的一大亮点。在这一战役中,徐向前成功运用了灵活机动的战术,通过巧妙的部署和调整,将敌人围困于有利的战场上。在兵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徐向前依托机动战术,以少胜多、以寡敌众,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一战役不仅是徐向前个人的胜利,也是运动战战术的典范之一。晋中的胜利,让敌人对我军的实力刮目相看,也为解放山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49年4月,徐向前的部队发动了针对太原的总攻。此战极为关键,成功的攻占太原,不仅意味着阎锡山政权的彻底覆灭,更意味着山西全境的解放。徐向前指挥的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在这一战役中,消灭了阎锡山的13.8万余人,打破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这场战斗不仅彰显了徐向前的指挥能力,更加突显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优势。太原的陷落,不仅让敌人彻底失去了根据地,也让徐向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自己不朽的功勋。 1978年,对于71岁的徐向前元帅来说,是一个承担更多责任的年份。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国防部长。在新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两项重要职务的叠加,意味着他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一位经历过长征、参与过抗日战争、亲历了解放战争的老一辈革命家,徐向前对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从戎数十载,他深知治国安邦的重任。此时的他,既要参与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协助处理国家政务,又要负责国防部的各项工作,统筹规划国防建设。 然而,就在这些重要职务交接的繁忙当口,徐向前的案头一直摆放着一张照片。这是两年前,也就是1976年夏天在北京家中拍摄的一张全家福。那时的他担任着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但照片中展现的却是一个慈祥的祖父形象。 时光倒回1976年的那个夏日午后,北京的阳光正好,徐向前的家门前绿荫婆娑。作为一个难得的休息日,他换下了常穿的军装,和儿子徐小岩一起,在自家门前留下了这张承载着天伦之乐的照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怀中抱着的小孙子徐珞,孩子的父亲徐小岩站在一旁,细心地用手托着孩子的胳膊,生怕孩子会觉得不舒服。 从中央军委副主席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徐向前的工作节奏愈发紧张。然而,案头的这张照片却时时提醒着他:在繁重的工作之外,还有一个温暖的家,有儿子的关心,有小孙子的童真,这些都是支撑他继续前行的重要动力。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8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