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29日,越南西贡市郊军用机场。一位母亲把女儿抛给美军,带她飞离越南。 1975年4月29日,西贡郊外的机场乱成一锅粥,直升机的轰鸣声盖过了人们的哭喊,一张照片定格了那个让人心碎的瞬间。 一位越南母亲,眼神绝望,把自己的孩子高高举起,抛向拥挤的美军直升机,期盼着能为孩子换来一张逃离战火的“船票”。 这个画面,是美军撤离越南的狼狈句点,也是无数越南人噩梦的开始,而那些被遗留在越南的混血孩子们更是可怜。 要说这些混血孩子的父亲是谁,绕不开那场打了20年的越南战争,鼎盛时期,超过50万美军士兵驻扎在这片土地上。 枪林弹雨没能阻止某些美国大兵“苦中作乐”的步伐,他们把越南姑娘叫作西贡茶花女,听起来浪漫,实际却带着轻蔑。 一些美国兵仗着腰包鼓鼓,又或是权势在握,在越南寻欢作乐,可怜那些越南女子,战争年代,生活困苦,无依无靠。 一些为了活命,迫不得已委身于美军,有些可能也曾动过真情,幻想着能靠上美国人,改变命运。 但美军心里头,很多时候只是把她们当作战争期间短暂的“消遣品”,于是就有了这些混血宝宝的降生。 越南语里他们有个听着就让人心酸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生命之尘”或“尘世孤儿”,从一出生这些孩子就背负着沉重的原罪。 他们的父亲是侵略者,他们的母亲在一些人眼中是和敌人苟合的卖国者,混血的样貌,让他们在人群中格外扎眼,一眼就能被认出来“不是自己人”。 战争打了这么久,几百万越南人没了命,家破人亡的更是数不清,越南人对美国,那是刻骨的仇恨。这份仇恨,自然也烧到了这些混血孩子身上。 在越南社会,他们被当作是“美国的野种”“侵略者的后代”,遭受着难以想象的歧视和排斥。 孩子们从小就被叫作混血杂种或者黑美国佬,各种难听的绰号和谩骂如影随形,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在街上被大人吐口水都是常事。 越南人一看到他们,怒火噌噌往上冒,别说融入社会了,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困难。 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很多混血儿从小就沦为了乞丐、小偷,在社会最底层挣扎,女孩子更惨,为了活下去,可能小小年纪就重复母亲的路。 美国父亲靠不上,越南社会又容不下,这些“生命之尘”,真是命比纸薄,活着都难。 国际社会也不是没关注到这些孩子的困境,美国人走了留下一堆烂摊子,美国国内一些有良心的人也呼吁政府管管这些“战争孤儿”。 直到1987年,美国终于出了个法案,允许大约2.1万名美越混血儿和他们的家人移民美国。 条件听起来还不错,只要父亲是美国人就行,连母亲也能跟着一起去美国,这政策一出,越南国内对混血儿的态度立马变了风向。 一时间越南掀起了一股“赴美热”,那些曾经被歧视、被抛弃的混血儿,仿佛看到了人生的新希望。 他们渴望逃离贫困的越南,去那个传说中遍地黄金的美国“认祖归宗”,过上好日子,很多人以为到了美国一切都会好起来,但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残酷。 美国真的是天堂吗?对这些混血儿来说,可能更像是另一个地狱,语言不通是个大难题,好不容易到了美国,英语一句不会,生活处处碰壁。 更扎心的是,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亚裔在美国社会本来就容易受到歧视,更何况这些混血孩子还带着“战争遗孤”的标签,背景复杂,身份尴尬。 更现实的是,很多美国父亲根本不认这些突然冒出来的“越南孩子”,认父亲不成,融入社会又难,这些混血儿在美国的生活,谈何容易? 大部分人还是挣扎在社会底层,住在贫民窟打着零工勉强糊口,能吃饱饭,能上学的,已经算是幸运儿了。 比起在越南的苦日子,生活条件是好了点,但身份认同的缺失,却始终困扰着他们,“家”在哪里这个问题,他们依旧找不到答案。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混血“生命之尘”,如今也步入中年甚至老年,各自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留在越南的混血儿也渐渐被社会接纳,随着战争硝烟散去,时间慢慢抚平了伤痕。越南年轻一代,对混血儿的态度更加宽容,歧视也少了许多。 但无论身在何处,这段混血身世,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抹不去的印记,他们是无辜的,却要替战争的罪恶买单,承受命运的不公,但愿有一天,这些“生命之尘”,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信源 新浪网 2025-02-11 1975年4月29日,越南西贡市郊军用机场 环球网 2023-05-17「史海回眸」越战20年,美国给越南留下什么?
1975年4月29日,越南西贡市郊军用机场。一位母亲把女儿抛给美军,带她飞离越南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2-12 14:09:4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