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黄旭华父亲病逝,他不回家奔丧,母亲大骂他不孝,此后几十年他都不回家。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2-11 17:09:35

1961年,黄旭华父亲病逝,他不回家奔丧,母亲大骂他不孝,此后几十年他都不回家。27年后,母亲无意看到一份报纸,看完后嗷嗷大哭,说:“这几十年我错怪旭华了!大家要谅解他” 黄旭华爸妈都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家里兄弟姐妹九个,他排行老三,那时候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当医生救死扶伤。 那会儿正是国家动荡的时候,孩子们上课就在空旷的草地上,头顶上飞机“嗡嗡”地响,警报一拉,学生们就得赶紧找地方躲起来,等飞机飞走了,再跑回来继续上课。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黄旭华心里埋下了一颗保卫家乡的种子。他家乡在海边,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 那时候日本人开着军舰,对着中国的沿海城市就是一顿猛轰,那个场景深深地刺痛了黄旭华幼小的心灵。 他总是想,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强大的海军,不再受这份窝囊气? 原本父母希望他学医,救人于病痛,可经历了战乱,他觉得国家要是不强大,老百姓哪来的安稳日子,光治病救人哪够,得从根子上强大起来。 1949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谁知道更大的难题还在后头。 1958年聂荣臻元帅高瞻远瞩,向中央提出要搞核潜艇,毛主席大手一挥,中国核潜艇工程就这么立项了。 当时的情况有多难?核潜艇中国人连见都没见过,黄旭华他们这批被选中的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个个都是热血青年。 但对于核潜艇,真是一张白纸,之前中国有过仿制苏联常规潜艇的经验,黄旭华也参与过,这算是一点底子,但是核潜艇跟常规潜艇,那是天壤之别。 研究的资料准备接近于无,真正给他们启发的,竟然是两件从西方玩具店买来的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玩具。 不仅如此,那时候中国什么都缺,最缺的就是技术和设备,没有先进的计算机,黄旭华就拿起了他岳母用过的“前进”牌算盘。 为了确保核潜艇的重量和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上艇的设备都要过秤,安装过程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 大大小小的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几库房的演算草图,密密麻麻的数据,都是黄旭华用算盘一点点敲出来的。 更难的是保密,从接受任务那天起,黄旭华就进入了“消失”状态,他给老家的母亲写信,只说自己要去北京工作,具体干什么,只字未提。 这一“消失”,就是三十年,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 他的女儿出生后,也很少见到父亲,父女之间都生疏了。 黄旭华那工作,忙起来真是不着家,好不容易得空能回去一趟,家里的孩子都快认生了。 他女儿看着爸爸,小声嘀咕了一句:“爸爸,你这次是到咱家来出差干活儿了吗?” 这话童言无忌,听着怪心酸的。 妻子虽然心里明白他那是为了国家干大事,但时间长了,也忍不住跟他开玩笑,打趣儿说他现在成了家里的客人,回来一趟就像走亲戚一样。 更让人心酸的是,1961年黄旭华的父亲病重去世,接到家里的电报,黄旭华心如刀绞,但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核潜艇研制正处于关键时刻,不能因为个人私事耽误国家大事,他最终还是没能回家奔丧,甚至没能给父亲烧炷香。 父亲临终都不知道,自己的三儿子到底在干什么,更不知道儿子正在为国家做着多么伟大的事业。 母亲对儿子的“不孝”,自然是难以理解,甚至大骂他是不孝子,这份委屈,黄旭华只能默默承受。 1995年在中国核潜艇事业终于具备一定规模时,黄旭华“消失”了三十多年的身份才终于公开了,他把媒体的报道寄给了远在汕尾老家的母亲。 母亲收到报纸,戴上老花镜,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关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报道,看着看着,眼泪就下来了。 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三儿子这些年到底在干什么,为了什么“不孝”,她特地把兄弟姐妹们都叫到一起,迟到了27年的“谅解”终于到来。 2025年2月6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走完了他99年的光辉人生,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他把最好的年华,隐姓埋名地刻在了深海潜艇上,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核潜艇事业。 信源 扬子晚报 2025-02-07 “要么上天,要么入海”: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九个人生瞬间 湖南日报 2025-02-07 送别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今天,再读一次他的故事

0 阅读:83
任向前养护说

任向前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