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也批评过“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方针。毛主席说:“造船再贵,货币并没有外流,无非是钱从左衣袋装进了右衣袋,肉烂在了锅里。买船再便宜,得付外国人钱,货币外流了,算总账就亏了”。 毛主席当家的时候,国家底子薄,什么都缺,西方还搞封锁,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觉得什么都买外国的东西更加方便省事儿。 但毛主席看得远,他很清楚:核心技术,花钱买不来,国家要真想站起来,就得靠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想想咱们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一穷二白,要是听了“造不如买”这样的话,哪里还能有后来的原子弹、氢弹、卫星这些东西? 正是因为毛主席那会儿顶着压力,咬紧牙关搞自主研发,咱们才有了轻重工业的基础,有了腰杆子硬的底气。 现在咱们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有些人嘴里,“造不如买”的论调还是存在,好在现代中国的领导人也很坚定。 比如咱们有自己的大飞机C919,这飞机能飞起来,真不是一帆风顺的。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都在讨论甚至犹豫,到底要不要自己造大飞机,因为造这种大飞机需要特别多的先进技术和零部件,工程量巨大。 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干嘛这么费劲,直接买波音或者空客的飞机更方便,也能省时间、省钱,还少操心。 “造不如买”的论调,在飞机这个事儿上,声音特别大,不过从更大的角度想想,中国不是小国家,足足十几亿人。 要是事事都依赖外国,特别是像航空这种重要的领域,如果我们一直买外国飞机,那恐怕就要一直受制于他们的技术、他们的决定。 万一世界局势有什么变化,万一他们突然不想卖给我们了,那我们的重要基础设施,我们的出行能力,就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这对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来说肯定不行,这不仅仅是飞机的问题,更是关乎自主权,关乎能不能自己掌控命运的问题。 而且核心技术真不是光靠买就能买来的,真想变得强大,还得靠自己,所以国家下了很大决心,说咱们必须造出自己的大飞机。 负责C919研发的团队心里也清楚,造大飞机是啃硬骨头,技术难关多得很,也遇到过各种挫折,甚至有过怀疑的时刻。 他们没有退缩,咬紧牙关,埋头苦干,硬着头皮往前冲,一步一个脚印解决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无数次的研发和试验,终于开始看到真正的进展,在2022年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C919正式交付航空公司,开始商业运营。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成就,是对多年付出和坚持自主研发路线的最好证明,也是对“自力更生”战略的巨大胜利。 这不仅仅是多了一种新飞机座,C919项目对整个中国制造业都有带动作用,它推动了材料科学、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等好多领域的技术创新。 说完了正例,接下来让我们瞧瞧反例,看看从国外“买”来的成就是怎么翻车的。 早前中国足球为了“冲出亚洲”曾经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归化”,说白了就是花大价钱买外国球员,让他们穿上中国队球衣,帮咱们踢球。 这不就是足球界的“造不如买”吗?2019年开始,高拉特、埃尔克森、费尔南多、阿兰这些巴西球星,一个个被高薪请来“紧急归化”。 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冲击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看起来归化好像是条“捷径”,能快速提升国家队实力。 但问题是这种“买买买”来的胜利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这些归化球员,跟中国文化没什么关系,国歌可能都不会唱,更没法代表中国足球的精神。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归化这种“速胜”模式,会让我们忽略青训,忽略本土人才的培养。 日本足球80年代就开始搞青训“50年规划”,人家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培养本土球员。 咱们这些年砸了那么多钱,中超联赛搞得轰轰烈烈,但青少年足球简直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2010年到2019年,中国青少年国字号队伍17次征战亚洲各级赛事,只有2次闯进8强,这成绩让人汗颜。 归化短期内可能看到点效果,但长期来看,只会让中国足球的根基越来越虚。 不管是造飞机还是发展足球,我们都需要重拾那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我们一定得抛弃那种“买就能变强”的想法,转而走我们自己的路。 信源 央视网 2014-05-27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没有破釜沉舟勇气造不出大飞机 新浪体育 2019-05-29 观点|“造不如买 买不如租”思维对中国足球之戕害
1970年4月,毛主席到济南,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汇报工作,他说王效禹阻碍谭启龙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