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档票房看“Daddy”现象:角色塑造与深层议题

智叔聊时局 2025-02-15 13:19:54

今年春节档以 95 亿收官,三部热门 IP 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 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分别塑造了出圈的 “daddy” 形象,票房表现却各有不同。由此引发思考:“好 daddy” 是否与好票房相关?

《哪吒 2》中敖光人形态惊艳亮相,兼具母性光环,结尾学会放手,提升了 “daddy” 质感;《唐探 1900》里周润发饰演的白轩龄,儒雅且有魅力,在关键时刻维护华人形象;而《封神 2》中殷寿形象被削弱,从反叛父权的权欲者沦为有童年创伤的 “殷寿小儿”,导致口碑与票房双下滑。对比可见,“daddy” 的成功与否,关乎人物塑造与关系刻画。

“父亲” 与 “daddy” 概念不同。“父亲” 属亲缘伦理,而 “daddy” 是性别概念,常置于两性关系语境,成为 “daddy” 需事业有成、外形性感。与带有 “爹味” 的父亲形象相比,“daddy” 更现代,在亲密关系话题中常见。

然而,“daddy issues” 与父权制紧密相连。心理学研究表明,儿时父亲缺位易引发恋父情结,影响孩子自我形成与亲密关系。影视剧中,男性受此影响,在权力斗争中表现出叛逆与渴望认同;女性则易陷入不健康的亲密关系。尽管部分现代 “daddy” 有所改良,携带母性特质,但 “daddy” 与 “daddy issue” 本质上仍是对父权制的妥协。

值得欣慰的是,影视剧中出现了 “mommy” 角色,展现出轻盈独立、刚柔并济的特质。无论是 “daddy issue” 还是 “mommy issue”,都反映出爱的议题。获得爱最好的方式,是建立完整自我意识,学会爱自己。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