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69岁康熙病重,他急忙叫来隆科多:“你给朕陪葬吧。”隆科多一把抹去额头上的汗,连忙跪倒在地:“谢主隆恩。” 康熙六十一年,六十九岁的康熙皇帝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自康熙五十四年开始,他就已经患上了间歇性的寒热病,到了六十一年冬天,这位在位期间最长的皇帝已经很少再处理朝政。 朝堂上下都能感受到一股微妙的氛围在流动,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观察局势。在这个节骨眼上,康熙的一道圣旨让整个朝廷震动不已。 这道圣旨的对象是当朝重臣、一等公隆科多。隆科多从一名普通的侍卫做起,凭借着过人的能力和对康熙的忠心,一步步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作为康熙最信任的大臣之一,隆科多掌管着内务府、军机处等重要部门。他不仅深得皇帝信任,在朝中也颇有威望。 但就是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却在这个寒冬收到了一道要他陪葬的圣旨。这道圣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野上下掀起轩然大波。 许多大臣都在私下议论,隆科多究竟犯了什么大错,竟然要被赐死陪葬。有人说他暗中支持其他皇子,也有人说他贪污受贿被发现。 隆科多本人收到圣旨后,立即开始寻求生路。作为一个在朝廷打滚多年的老臣,他深知这种时候最需要找对人求情。 经过深思熟虑,隆科多选择向四阿哥胤禛求助。四阿哥在众多皇子中一向以稳重谨慎著称,而且与康熙的关系也较为融洽。 面对隆科多的求助,四阿哥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与隆科多有些交情;另一方面,在皇位继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贸然插手此事可能会引火烧身。 最终,四阿哥还是决定为隆科多向康熙求情。出人意料的是,康熙不仅没有震怒,反而展现出了欣慰的神情。 更令人惊讶的是,康熙当即就撤回了要隆科多陪葬的旨意,还赏赐了他不少财物。这一系列反转让整个朝廷都摸不着头脑。 这场看似荒唐的陪葬风波表面上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危机,实则是一位老皇帝精心设计的政治考验。 康熙作为统治中国近六十年的皇帝,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极为慎重。 太子的选立问题一直是康熙最为头疼的事情。他的三十多个儿子中,不乏才能出众之辈,但想要找到一个德才兼备、能够担起大任的继承人却并不容易。 康熙曾经立过二阿哥胤礽为太子,但后来因为胤礽试图发动政变而被废黜。这件事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在众多皇子中,四阿哥胤禛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兄弟的特质。他为人沉稳,处事谨慎,既有能力又善于隐忍。 但仅有皇子个人的才能还不够,一个新皇帝要想顺利统治,还需要有得力的大臣辅佐。在这方面,隆科多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隆科多不仅掌管内务府,还担任军机大臣,手中握有军政大权。他在朝中根基深厚,威望极高。 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对于新帝初期的统治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康熙深知这一点,所以他要为即将继位的新帝预先准备好可靠的班底。 通过设计这场陪葬风波,康熙实际上在下一盘大棋。他要考验四阿哥的为人,同时也要收买隆科多的忠心。 当四阿哥为隆科多求情时,展现出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这正是康熙期待看到的表现。 而隆科多在死里逃生之后,自然会对救命恩人四阿哥感恩戴德。这种生死之交的情谊,远比一般的君臣关系要牢固得多。 康熙的这个安排可谓一石三鸟。首先,他考验了四阿哥的为人品性;其次,他收买了隆科多的忠心;最后,他为新帝建立了可靠的班底。 从长远来看,康熙这种周密的安排,为雍正的顺利继位和早期统治打下了重要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他在临终前要特意安排这场看似荒唐的陪葬风波。 雍正登基后,朝廷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新皇帝信任的重臣,隆科多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起初,雍正对隆科多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和倚重。这与康熙的期望是一致的,新帝确实需要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大臣来辅佐。 但权力的膨胀很快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隆科多开始在朝中大量安插亲信,建立起了庞大的政治网络。 他不再事事请示皇帝,而是经常擅自做主。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康熙生前对他的告诫。 隆科多的贪腐行为也日益严重。他利用职务之便,在内务府和军机处大肆敛财。 朝廷上下对隆科多的不满逐渐增加。一些正直的大臣开始向雍正反映情况,揭露隆科多的种种违法行为 雍正最初只是对隆科多进行警告,念在他之前的功劳和两人的特殊关系。但隆科多并未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事态的转折点出现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官员们在隆科多府中发现了大量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器物,其中包括玉碟在内。 这些发现让雍正震怒,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贪腐问题,更涉及到了对皇权的挑战。经过调查,隆科多最终被查出四十多条罪状。 雍正本想立即处死隆科多,但碍于康熙临终前的遗命,不得不改变主意。最终,隆科多被关进大牢,在狱中郁郁而终。
1665年的晚上,侍女阿露和年仅12岁的康熙同床共枕。12岁的康熙因为第二天要大
【32评论】【2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