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彭德怀得知周总理的女婿在朝鲜乱搞男女关系,怒拍桌子:“战士们流血牺牲,他到来这风流腐化来了!我非得毙了他不可!” 孙维世被誉为“红色公主”,生来便背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红色基因。她的父亲孙炳文与母亲任锐都是坚定的老共产党员,他们的革命信仰与坚定立场,早在孙维世的成长过程中便深深植根于她的心中。一切,似乎注定了她的一生将与革命、艺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孙炳文的革命经历为孙维世的成长背景增添了厚重的色彩。他曾是中共旅欧支部的重要成员之一,后又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主任。然而,命运的残酷转折发生在“四·一二”惨案后,孙炳文被捕并最终牺牲。父亲的牺牲为孙维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让她的生命中不可避免地与革命深深交织。 1936年,为了逃避政治风暴带来的威胁,同时也为了继续支持革命事业,她被母亲送往东方剧社与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剧团。年轻的孙维世在这些剧团中接受了良好的艺术训练,逐渐从一名普通的少女成长为一名独具魅力的演员。 孙维世的演艺生涯中,因其深刻的艺术造诣与独特的个人魅力,她在舞台上和银幕前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孙维世都展示了坚韧的个性。 时间来到1951年,新中国成立才两年,百废待兴。朝鲜战场硝烟弥漫,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就在此时,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响应号召,奔赴前线慰问将士,为战斗注入信心和力量。周总理的女婿金山,便是其中一员。 金山与妻子孙维世结婚时日尚浅。孙维世是周恩来总理的养女,刚从苏联留学归来不久。然而,革命形势紧迫,容不得这对年轻人享受二人世界的悠闲时光。新婚燕尔,金山就接到了奔赴朝鲜前线的命令。夫妻二人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金山抵达朝鲜后,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金日成对这位中国总理的女婿给予极大的重视,不仅亲自迎接,还特意安排了一名女性翻译秘书全程陪同。金山在朝鲜的工作十分繁忙,每天都在战地医院、军营、文工团间奔波。女翻译也寸步不离地跟随,二人朝夕相处,感情渐渐升温。 金山和女翻译的关系愈发亲密,竟发展到了公然同居的地步。或许是异国他乡、独守空房的寂寞冲昏了头脑,又或许是战争的残酷令人更加渴望温暖,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方,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 当地的百姓们看在眼里,议论纷纷。金日成对此事也十分恼火,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引以为豪的客人竟在朝鲜搞起了男女私情。震怒之下,金日成当即下令处决了那名女翻译。至于金山,作为来自中方的贵客,只能交由彭德怀元帅全权处置。 消息传到彭德怀那里,老帅哪里按捺得住怒火,当即拍案而起:"战士们不顾生死、浴血奋战,他倒好,跑来这里吃喝玩乐、寻欢作乐?简直岂有此理!我非得亲手了结了他!"彭总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立刻将金山万剐千刀。 然而理智还是占了上风,彭德怀决定先将金山遣送回国,再做定夺。他连夜向周总理回电,说明原委,随后命人将金山押上了回程的专机。 金山被押送回国后,立即被关押接受审查。周恩来总理得知自己的女婿在朝鲜犯下如此大错,震怒之余又无比失望。他本以为金山是个可造之才,却没想到他竟然如此轻浮败坏。但事已至此,再多的愤怒也无济于事,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平息事态,避免在国际上产生不良影响。 经过一番严厉的审讯和调查,金山被带到了全院大会的席前。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各界同志,他们用鄙夷和愤慨的目光注视着这个犯了错误的年轻人。金山惶恐地立在台前,低着头,不敢直视任何人,脸上尽是羞愧之色。
他的妻子孙维世知道,为了丈夫,自己违背了一些原则,可她不后悔,因为她始终觉得,在革命的洪流中,大家都不应该被轻易地抛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决心。她愿意给金山机会,哪怕自己也会因此蒙受一些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