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亏虚,谁偷走了你的气血?分享一个快速让人气血两旺的方法!

凌瑶聊健康 2024-12-14 18:40:43

现今,气血不足的人群数量庞大,如何有效补充气血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为何即便尝试各种补充方法,许多人仍旧面临气血亏虚的困扰?或许有人会提议,气血不足只需食用些滋补品即可。然而,若事情真如此简单,那么气血不足的问题理应不复存在。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食品与补品琳琅满目,选择繁多。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鸡鸭鱼肉,还是中药、西药补品,以及各种营养补充剂,都应有尽有,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尽管如此,气血不足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表明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此。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

一、情绪一直在消耗我们的气血

从道家医学的角度来看,对人体气血消耗最大的其实是情绪。无论是思考、谋划,还是忧虑、生气、烦恼,都在无形中消耗着我们的气血。现代人的问题在于大脑使用过度,导致气血消耗加剧。

众所周知,道家修行者往往身体健康、寿命悠长,你何时见过他们大肆食用鸡鸭鱼肉?他们不仅饮食清淡,还经常进行辟谷修炼。这一点足以证明,单纯依靠食补来增加气血,其实是走入了误区。

修行者的修行,其实是修心。修行的法门,归根结底是静心的法门,追求的是六根清净、逍遥自在,其核心在于一个“减”字。营养过剩同样会损耗我们的气血,因为摄入超过身体所需的营养,身体需要花费力气去清除这些多余的“营养垃圾”。

生活中的垃圾需要集中处理,人体内的“上火”现象往往也是营养过剩的表现。有人可能会说,吃完肉、补完品后,感觉身上有劲,精神也好了。但这股劲可能只是虚火在作祟,长期进补反而可能查出一身病,气血亏虚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在临床实践中,如果病人脉象显示气血不足,但精神却异常亢奋,我们称之为逆症,这样的病情往往难以治疗。相反,如果病人感觉精神不振、想睡觉,这样的病情则相对顺利,容易治疗。古中医在补充气血时,首先并不是直接下药,而是调理平衡、疏通循环。当阴阳平衡、循环通畅时,气血自然会得到滋养。

许多人在服药后会感到疲倦、想睡觉,这是气血不足人群的正常反应,说明身体正在进入蓄养状态。然而,现在很多人即使气血不足,也仍然躁动不安、亢奋不已,这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二、洗澡也关系着气血

另一个消耗我们气血的重要因素是快节奏的生活。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说话语速加快,交通工具速度提升,电影节奏也愈发紧凑。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消耗了我们的能量。

随着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趋势注定会越来越快。但我们的身体和气血功能能否跟上这种节奏呢?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这样才能蓄积能量,把气血养回来。

追求刺激也是消耗气血的行为之一。刺激就是瞬间点燃能量,让自己兴奋起来。比如喜欢吃麻辣食物、打麻将、打游戏、炒股票以及喝冰饮料等,这些日常行为都在透支着我们的元气。

熬夜是消耗气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点已经广为人知。因为晚上是养阴血的时候,如果不睡觉,气血自然会亏虚。此外,晚上疲倦时洗澡也会消耗气血。

洗澡时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不要早上空腹洗。我最近遇到的许多气血亏虚的病人,都有这个不良习惯。从人体经络的运行来看,下午五至七点是洗澡的最佳时间。

三、补气血就要健脾

那么,到底如何补充气血呢?其实,减少思虑、保持清淡适量的饮食、进行适度的运动以及保持规律的作息就是最好的方法。这些方法既简单又实用,无需花费冤枉钱。然而,现在的人往往不喜欢听这些建议,更喜欢追求新奇的方法和技巧。这其实也是世道人心机巧太过所致。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当年乾隆皇帝曾请教一位百岁老寿星长寿之道,老寿星给出的也是这些建议。乾隆不悦地说这些三岁小孩都知道,老寿星则回答道,八十岁老翁也不一定做得到。

要补充气血,关键在于脾胃功能要好。因为只有脾胃吸收了营养,才能转化为气血。那么,如何健脾胃呢?有人说吃健脾的药,但如果药就能健脾的话,那就太简单了。

其实,最好的健脾胃方法是运动。脾主肌肉,只有肌肉得到适当的消耗和锻炼,脾胃功能才会增强。这是人体自然的运作机制,药物的外力作用往往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当然,运动也要适度。过度运动会适得其反,大汗淋漓反而会消耗气血。运动的最佳状态是身上发热、微微出汗。另外,上午运动比下午好,因为上午人体行阳经,顺应其生发;下午则行阴经,主静养。

我在全国各地走动时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大城市,气血亏虚的人越多;而在小城市、偏远山区等相对闭塞的地方,气血功能好、身体健康的人会多一些。

在发达的地方,人们的心思往往更复杂,生活也更累。城里的孩子零食多、麻辣食物吃得多,冰饮料和冰西瓜家里常备。还没上小学就开始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心智过早被调动起来。因此,现在气血亏虚的孩子也特别多。

四、最健脾胃的原来如此廉价

在《伤寒论》的原则中,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即守护中土、健脾胃之运化。如果脾胃不运化、津血不生成,何谈自体免疫力、何谈治病呢?

廉价而有效的健脾四味药是:人参、姜炙、甘草和大枣。这四味药各有其独特功效,对脾胃最为管用。其中,生姜和大枣已经广泛种植,成为了最常见的食材。

中国人早已将这四味药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许多人追求稀有昂贵的保健品,但其实最管用的东西往往都是普及的、不昂贵的。这就是所谓的“老百姓日用而不知”。

1

甘草、大枣最宜补充脾胃津液

现在说药性,先说甘草和大枣。

现在来说说这四味药的药性。甘草和大枣都是甘而微温的,煮出来的汁液黏黏的、甜甜的。甜入脾,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性质微温,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因此,这两样补充脾胃津液最为适合。

2

脾胃寒了快吃姜

姜则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热起来、运行起来。所以只要是脾胃虚寒的,一味姜就足够管用。后世的医学在见到津血亏虚时,往往喜欢用麦冬、地黄等药物来滋阴养血。但当被问及为何不用姜时,他们却回答姜性热会耗散津液。然而,津血靠的是脾胃运化而生成,难道是靠生地、麦冬里的黏液直接补进去的吗?

后世的医学理解问题往往过于简单。脾胃虚寒本身就是阴盛阳衰的表现,再用麦冬、生地等寒凉滋阴药,无疑是阴上加阴,脾胃更不运化。《伤寒论》的用药法则是从阳引阴的,阴上加阴必然是死路一条。

除非阴虚阳亢、脾胃不缺运化之力的情况,才可使用麦冬、地黄等药物滋阴制阳。我看过许多慢性病患者,吃了多年中药,病情未见好转,反而脉象阴寒、症状一派虚寒之象。再看他们吃过的方子,无非就是滋阴养血之类的药物。

3

人参没热能,亢奋阴功效不可替代

关于人参,需要多说几句。后世说它补气,“气”在医理上指的是“阳”,是能量、是无形的气化物质;与气相对应的是“血”,血是“阴”,是有形的物质。

既然“气”是能量,气化需要热能,所以姜、桂、附等药物是气化药;而“味”是有形物质,像地黄、阿胶这样黏稠的东西就是典型味厚的,所以补阴。药物主要是以“气”和“味”两个方面组成的。

人参在土里长得很慢,得土气最厚,所以补中入中焦。它的“气”是一种很厚郁的参香,所有香的东西都有刺激亢奋的作用。但这种气有没有热能呢?尝一下就知道,它不辛不辣不麻不热,没有热能。

因此,人参主要亢奋的是“阴”的层面,“阳”的层面居少。《伤寒论》里人参是用来救阴的。药物里亢奋阳的药居多,能亢奋阴的很少,这就是人参作为药物的不可替代性。

总结一下脾四味的作用:炙甘草和大枣甜而微温,能快速补充津液;炙甘草补中最快,大枣微香更能帮助脾的运化;甘草色黄偏白偏向于补津,大枣色外红里黄兼能补血;姜能运化脾胃而祛寒;参则生成津液。这四味药各司其职,在临证上可以灵活选用。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