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日德兰、条约型傻傻分不清?答案在这里

柯柯基看武器 2024-09-22 12:19:52
在如今的不少军事刊物中,战列舰的条约时代,通常被描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与高速型战列舰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不过,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有些战列舰却有着“双重头衔”,其既属于条约型又属于后日德兰型(如英国纳尔逊级),而一些战列舰则既受条约的限制又达到了高速型战列舰的技术标准(如美国北卡罗来纳级)。这些模糊不清的界限,不禁让人感到一头雾水。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条约型战列舰呢?它与我们常说的后日德兰型以及高速型战列舰又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 事实上,作为一个描述战列舰历史阶段的名词,条约型与我们常说的超无畏、后日德兰以及高速型并不处于同一时间轴上。 换句话说,横跨了后日德兰型与高速型两个战列舰技术发展阶段的条约时代,实际上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缔约国为约束彼此主力舰规模、战舰建造规格而诞生的人为历史阶段(1922-1936年间),而非战列舰的技术发展阶段。 例如,后日德兰型战列舰是以1916年日德兰海战为时间节点,出现的新一代战列舰。各国在吸取了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后,新设计的战列舰在防护理念上发生了转变,这种分代,是战舰自然发展的结果。 同理,随着动力技术的持续发展,进入1930年代,各国新服役的主力舰(包括法国敦刻尔克级、德国沙恩霍斯特级等),已均属于高速型主力舰。而设计于条约时代后期,建成于二战时期的主力舰(如美国北卡罗来纳级)更是高速战列舰的代表。 这一批战列舰,虽然在指标上也满足条约对于战列舰的规格限制,但在技术层面上,特别是在舰船动力水平上,已经和后日德兰型战列舰(如条约前期著名的“七巨头”)不可同日而语。 不难看出,条约型战列舰一词,虽然具有明确的历史指向性,但由于其年代跨度过大(条约前期与后期诞生的战列舰已存在明显代差),再加上条约时代的始末,并非以技术发展里程碑作为节点,因此,以条约型战列舰来表述战舰的所属代次,并不能精准地反应出某一级战列舰的新旧或强弱。 作为对条约时代产物的统称,条约型战列舰所涉及到的相关指标,属于主力舰在条约框架下建造时所遵守的规格标准,而非战列舰技术分代的必要条件。因此,一艘条约型战列舰究竟属于战列舰发展代次中的哪一阶段,还要看其具体的诞生年份与设计思想,通过技术分代时间轴来确定战列舰的实际代次。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