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越战争,班长黄招强带着伤员们撤退,在中途清点人数时,他习惯性的喊了句“口令”,然而正是他的这一句话,拯救了整个队伍。 (信息来源:《“战斗英雄”黄招强旧居陈列馆在河源东源县开馆》——羊城派)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硝烟弥漫。边境线上,枪炮声隆隆作响,鲜血染红了土地。这是一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争,无数解放军战士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在这些英雄中,有一个名字值得被永远铭记——黄招强。 黄招强,一个普通的中国士兵,在这场战争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班长,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战功,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809高地的攻坚战异常惨烈,双方都拼尽全力,黄招强率领的队伍最终将敌人击退,取得了胜利,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战场上,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员急需后送,黄招强接受了护送伤员的任务,他深知这次任务的艰巨性,前方道路漫长,危机四伏。 黄招强带领着队伍,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队伍中,除了伤员之外,还有一些民兵。人员混杂,情况复杂。黄招强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预感到可能会有敌人的伏击。他敏锐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眉头紧锁,心中盘算着应对之策。队伍来到一座简易的桥梁前,桥下是湍急的河流,两侧是茂密的丛林,这是一个绝佳的伏击地点。黄招强立即下令队伍停止前进,他独自一人小心翼翼地走向桥头,侦察情况。果然,没走几步,桥对面的树林里就响起了枪声,密集的子弹呼啸而来,黄招强迅速后撤,险些中弹。敌人的出现证实了他的预感,他们狡猾地潜伏在暗处,伺机发起攻击。 面对敌人的伏击,黄招强并没有惊慌失措,他知道强攻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他冷静地分析着敌情,思考着对策。他意识到,敌人的目的不仅仅是伏击,他们很可能已经派出了特工混入了队伍,企图里应外合,彻底消灭他们。为了防止队伍被敌人内外夹击,黄招强当机立断,决定使用口令来识别敌我。他走到桥上,高声宣布:“今晚的口令是‘胜利’!”他要求每个经过他身边的人都必须报出口令,以此来辨别身份。 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过桥,依次报出“胜利”的口令。黄招强仔细地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和举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细节。突然,几个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们神色慌张,眼神闪烁,在报出口令时吞吞吐吐,明显有些不对劲。黄招强大喝一声:“你们是什么人?”那几个人见身份暴露,立刻掏出武器,准备反抗。黄招强眼疾手快,率先开枪击毙了其中一人,其余战士也反应迅速,纷纷开火,将剩下的敌人全部消灭。 战斗结束后,黄招强清点人数,果然发现少了几个越南特工的尸体。他知道敌人肯定还有残余部队在附近埋伏,于是立即带领队伍快速渡桥,抢占有利地形。战斗再次打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黄招强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士气高涨,奋勇拼搏,最终将残余的敌人全部歼灭。 激烈的战斗过后,黄招强才发现自己也受了伤,但他强忍着疼痛,没有吭一声。他带领着队伍继续前进,终于将伤员安全送到了后方医院。到达医院后,黄招强才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身上的伤口也开始隐隐作痛。经过医生的检查,发现他的伤势并不轻,需要住院治疗。 黄招强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他的英勇行为和机智果断赢得了上级和战友们的一致赞扬。战后,黄招强被授予一等功奖章,并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 黄招强的口令传奇,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更是一曲对勇气、智慧和牺牲的赞歌。在那个充满危险和挑战的年代,黄招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不仅保全了队伍的安全,也拯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他的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战争已经远去,但黄招强的精神却永远留存。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学习黄招强身上的优秀品质,发扬他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黄招强,一个平凡的士兵,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传奇。他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永恒的精神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在实战中,口令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用来识别敌我,更可以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黄招强事件中,口令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口令的设置和使用,队伍很可能会被敌人渗透,最终导致全军覆没。口令的选择也需要谨慎,要易于记忆,不易被敌人破解。黄招强选择“胜利”作为口令,既简单易记,又充满了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 黄招强的故事,是口令在实战中成功应用的典范。它充分证明了口令在辨别敌人、保护队伍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在现代战争中,口令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战术手段,它可以有效地防止敌人的渗透和破坏,提高部队的作战效能。
1979年中越战争,班长黄招强带着伤员们撤退,在中途清点人数时,他习惯性的喊了句
笔杆子说
2024-10-18 22:30:05
0
阅读: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