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评价冯玉祥:冯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几个都很残忍;冯也很残忍,他杀人。我对他很难过的,我这人向来不做这种事。……冯玉祥这人专门说假话,他差不多没有真话。 (信息来源:邹裕. 《甘肃记忆中的历史人物》 2021) “这人太假了,满嘴跑火车!”晚年的少帅张学良,谈起冯玉祥,眼里闪着怒火。 冯玉祥,一个充满争议的名字,有人说他是“布衣将军”,清廉正直;有人说他是“倒戈将军”,反复无常。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多面。 冯玉祥的起点不高,父亲只是淮军里的小角色。15岁那年,他也子承父业,加入了这支行将就木的队伍。彼时的淮军,就像一艘破船,风雨飘摇,随时可能沉没。而袁世凯的新军,则如同一艘崭新的巨轮,即将取代旧势力的地位。 1902年,冯玉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淮军,加入袁世凯的队伍。他眼光毒辣,认准了新军才是未来的希望。果然,在袁世凯的提拔下,冯玉祥一路高升,很快便崭露头角。 辛亥革命爆发时,冯玉祥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嗅觉。他率部响应起义,却被清军镇压。然而,正是这次“失败”,让他获得了“革命功臣”的身份,也为日后平步青云埋下了伏笔。 冯玉祥不甘心做任何人的棋子,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袁世凯称帝,他表面服从,暗中却与护国军勾结;护法战争爆发,他又“背叛”段祺瑞,主张南北议和。 一次又一次的“背叛”,让冯玉祥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也让他背负了“反复无常”的骂名。但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谁又能真正独善其身呢? 1921年,冯玉祥主政陕西,成为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他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整顿军队,西北军在他的领导下,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一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反直同盟”。他深知,只有推翻旧势力,才能建立一个新中国。 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的“兵不血刃”。他率军突袭北京,活捉了曹锟,不费一兵一卒便瓦解了直系军阀的统治。 然而,胜利的果实很快就被瓜分殆尽,冯玉祥的野心也逐渐膨胀。他将目光投向了奉系大将——郭松龄。 郭松龄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更是张学良的良师益友。然而,他却对张作霖的亲日政策深恶痛绝,决心反戈一击。 冯玉祥看准了郭松龄的“软肋”,他与郭松龄达成密约,承诺提供物资支援。然而,在郭松龄与张作霖激战正酣之时,冯玉祥却背后捅刀,断绝了郭松龄的后路。 郭松龄兵败被杀,张学良悲痛欲绝,他将老师的死归咎于冯玉祥的背信弃义。从此,二人结下梁子,势同水火。 北伐战争爆发后,冯玉祥再次站在了革命的一边。他响应李大钊的号召,率领西北军加入北伐,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蒋介石的野心和背叛,让冯玉祥的革命理想再次破灭。“四一二”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冯玉祥也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中原大战,是冯玉祥最后的挣扎。他联合阎锡山、李宗仁,共同对抗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然而,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阎锡山心怀鬼胎,出工不出力;蒋介石则使出浑身解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最终,张学良也加入了蒋介石的阵营,给了冯玉祥致命一击。 中原大战的失败,标志着冯玉祥政治生涯的终结。他失去了军队,失去了地盘,也失去了与蒋介石抗衡的资本。 尽管晚年备受冷落,但冯玉祥的爱国之心始终未变。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民族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冯玉祥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像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的漂泊者,始终在寻找着自己的一方天地。 他的一生,也许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诗来概括:“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求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已守诚守拙。” 冯玉祥,一个复杂的,多面的,难以评价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张学良晚年评价冯玉祥:冯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几个都很残忍;冯也很残忍,他杀人。我对
笔杆子说
2024-10-20 22:40:04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