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5岁的许鹿希,在北京一间60平米的老房里,迎来了她的生日,没有鲜花,没有热闹的寿宴,只有一张简单的字画。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2023.8.12“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平静度过95周岁生日) 北京城寸土寸金,二环内更是藏龙卧虎。可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却有一片净土,名为“花园路一号”。这里住着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她叫许鹿希,她的丈夫,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走进许鹿希的家,朴素得令人意外。60平米的三居室,家具摆设简单而整洁,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墙上那幅“两弹元勋”的题字,以及邓稼先曾经用过的办公桌。这里的一切,都保留着邓稼先离开时的样子,仿佛他从未离开过。 许鹿希和邓稼先的爱情,始于年少时的青梅竹马。两家是世交,都住在北京,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也惊人地相似。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玩耍,安静的性格,共同的爱好,让他们彼此吸引。周围人都说,这俩孩子,以后肯定是一对。 果不其然,大学毕业后,在家人的撮合下,邓稼先和许鹿希走到了一起。一个是才华横溢的物理学霸,一个是温柔善良的医学才女,他们的结合,在外人看来是天作之合。婚后,他们育有一儿一女,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时的邓稼先,喜欢带着妻子孩子去公园散步,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1958年开始转动。那一年,邓稼先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参与国家核武器研究。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天晚上,邓稼先回到家,一反常态,沉默寡言。许鹿希敏锐地察觉到丈夫的异样,但邓稼先只是简单地告诉她,他要调动工作,至于去哪里,做什么,都不能说。 许鹿希顿时明白,丈夫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她没有追问,只是坚定地说:“你去吧,家里的事尽管放心,一切有我,我支持你。”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这一别,就是28年。 28年间,许鹿希独自一人撑起了整个家。她一边在医院工作,一边照顾着年幼的子女和年迈的老人,还要承受着丈夫杳无音信的煎熬和外界各种流言蜚语的压力。但她从未抱怨过,她始终相信丈夫,相信他正在为国家做着伟大的事业。 1964年,邓稼先的母亲病危,弥留之际只想再见儿子一面。但当时正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时期,邓稼先无法脱身。许鹿希强忍着悲痛,默默地照顾着婆婆,直到老人去世。 得知消息的邓稼先悲痛万分,但他没有时间悲伤,匆匆赶回家看了一眼母亲的遗容,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巨响,宣告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刻,许鹿希从新闻报道中,才隐约知道了丈夫这些年究竟在做什么。那一刻,她的内心充满了骄傲,也充满了心疼。 而邓稼先,仍然隐姓埋名,继续着氢弹的研究工作。为了收集实验数据,他甚至不顾个人安危,近距离接触核弹,导致身体受到了严重的辐射。 1979年,一次核试验事故中,邓稼先不顾众人劝阻,坚持亲自前往事故现场,查看核弹情况。他深知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但他更明白,自己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必须争分夺秒。 “钚容易被人体骨髓吸收,半衰期200年!这事我不去谁去!”他留下这番话,便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最危险的地方。 长期超负荷工作和核辐射的侵蚀,让邓稼先的身体每况愈下。1985年,他被确诊为直肠癌,住进了医院。 得知消息的许鹿希心如刀绞,她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要如此对待这个为国家奉献了一生的男人。 在医院里,邓稼先依然心系着祖国的核事业。他让妻子偷偷把资料带进病房,和同事们讨论研究方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选择你。”他对许鹿希说。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去世,享年62岁。 邓稼先走了,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也献给了他深爱的妻子和家庭。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两弹元勋”,什么是家国情怀。 而许鹿希,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用28年的默默坚守,成就了丈夫的伟大事业,也成就了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如今,许鹿希依然住在那个60平米的三居室里,守着丈夫的遗物,守着他们共同的回忆。 这段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担当。 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平凡的夫妻,也是最伟大的英雄。
2023年,95岁的许鹿希,在北京一间60平米的老房里,迎来了她的生日,没有鲜花
笔杆子说
2024-10-20 21:25:05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