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判错了!2020年,一高中生被冤入狱15年后,被法院当庭释放,这是他母亲

笔杆子说 2024-10-18 23:25:44

对不起,判错了!2020年,一高中生被冤入狱15年后,被法院当庭释放,这是他母亲倾家荡产争取的结果,然而,当记者采访当年的办案人员时,他们却一脸不在乎:“实在是不好意思!” (文章信源:央视网,《曾被认定犯强奸罪 入狱13年后 “张志超案”再审宣判无罪》)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亦或是沧海桑田。对张志超而言,十五年是青春的牢笼,是生命的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伤痛。而这一切,源于一起错案,源于一句“实在是不好意思”。 冤假错案,如同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天空之上。它侵蚀着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动摇着社会根基的稳定。每一起冤案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一个人生的倾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呼唤,如同一声声悲鸣,在时代的长廊中回荡。张志超案,就是这呼啸声中最沉重的一个音符。 2005年,山东临沭二中,花季少女高婷失踪,一个月后,她的尸体在一间废弃厕所被发现。警方将视线锁定在同校男生张志超身上。他因病缺席晨会和跑操,这一反常举动被视为“疑点”。在随后的审讯中,年仅16岁的张志超“承认”了罪行。证据的缺失、审讯程序的瑕疵,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将这名少年推向了深渊。一个懵懂的少年,就这样被贴上了“杀人凶手”的标签。 15年,对一个正值青春的少年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学业的荒废,是人生的停滞,是亲情的撕裂。张志超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学习机会,失去了与同龄人一起成长的经历,失去了本应五彩斑斓的青春。他的父亲,更是在这沉重的打击下病逝。而他的母亲马玉萍,则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申诉之路,倾家荡产,只为证明儿子的清白。 马玉萍,一位普通的母亲,却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韧性。她不相信儿子会杀人,她坚信真相终会大白。她四处奔波,寻找律师,求助媒体,向有关部门不断申诉。这是一场较量,一个弱女子对抗强大的体制。她的坚持,她的执着,最终点亮了正义的曙光。 2011年,张志超在狱中向母亲透露,他是被逼供的。律师介入后,案件的疑点逐渐显现。高婷身上没有发现张志超的DNA,现场也缺乏直接证据,而张志超的口供前后矛盾。随着DNA技术的应用,以及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案件迎来了转机。司法机关启动再审程序,最终认定张志超无罪。这不仅是DNA技术的胜利,更是社会正义力量的胜利,是司法系统自我纠错机制的体现。 走出监狱,张志超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15年的牢狱生活,让他与社会脱节,心理创伤难以弥合。他需要重新适应社会,重建社交网络,学习新的技能。如何帮助他重拾人生,如何给予他应有的支持和关爱,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张志超案的平反,不只是一起个案的终结,更是对司法体系的警醒。它暴露了侦查、审讯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也凸显了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反思,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如何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如何完善证据制度,防止刑讯逼供?如何加强公众法律意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正义的守护者? 张志超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司法体系的不足,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马玉萍的坚持,律师的努力,社会舆论的关注,共同推动了正义的到来。这起案件的平反,不仅是对张志超个人的救赎,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它提醒我们,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对正义的追求。

0 阅读:1
笔杆子说

笔杆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