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医生去孤儿院义诊,猛然发现近8成弃婴的肚皮薄如白纸,体内的大便清晰可见。随后他变卖家产,掏空医院9700多万去救治。没想到正是这一举动,挽救了2000多条人命! (信息来源:上游新闻2024年4月26日——医者宋兆普:从医44年从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 心脏病突发,躺在病床上的宋兆普却放不下那些孩子。他来自河南汝州,是个医生,更像个“孩子王”——金庚康复医院里3200多个脑瘫孩子,都是他心头肉。 2009年,宋兆普被请去给福利院的孩子义诊。那场景,他这辈子都忘不了:孩子们瘦得皮包骨,肚子却鼓得吓人,肠道蠕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问才知道,都是些被遗弃的脑瘫患儿,没钱治,只能等死。 “救,砸锅卖铁也得救!”宋兆普心里那股劲儿上来了。他先是掏空了医院9700多万存款,又变卖家产,甚至借了一屁股债,就为了给这些孩子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2010年,金庚康复医院正式成立,专门收治脑瘫患儿。为了让孩子们住得舒服点,宋兆普对医院进行了大改造,还请了专业的护理团队。 这些孩子,很多连吃饭都成问题,护工得把食物捣碎了,一口一口喂进去,有的甚至要用注射器打。更别提那些长期便秘的孩子,护工只能用手一点点把粪便抠出来。 宋兆普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像打仗一样,24小时连轴转。眼看着每个月五六十万的开销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宋兆普急得头发都白了一大片。 “这可是9700万公款啊!”消息一出,舆论炸开了锅。有人说他是“当代白求恩”,也有人骂他知法犯法。 顶着巨大压力,宋兆普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12年间,他硬是把3200多个孩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其中1500多个恢复良好,820多个被好心人收养。 更令人意外的是,宋兆普不仅没被抓,还被评为了人大代表,成了全国的“模范”。 这到底是道德的胜利,还是法律的“妥协”? 宋兆普的故事,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当个人良知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宋兆普的行为已经触碰了法律红线。挪用公款,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是违法行为。如果每个人都打着“道德”的旗号凌驾于法律之上,那社会秩序将会荡然无存。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宋兆普行为背后的无奈和善意。在当时,我国对儿童脑瘫治疗的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很多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导致这些孩子只能在痛苦中等待死亡。宋兆普的选择,虽然是“铤而走险”,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 更重要的是,宋兆普的行为唤醒了社会对脑瘫儿童群体的关注,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完善。 如今,越来越多的脑瘫儿童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关爱,这离不开像宋兆普这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敢尝试。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医生都成为“宋兆普”,也不能把解决社会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个人英雄主义上。 宋兆普的故事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也提醒我们: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提前“未雨绸缪”。 只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发生,让“宋兆普们”不再陷入两难的境地。
2009年,河南医生去孤儿院义诊,猛然发现近8成弃婴的肚皮薄如白纸,体内的大便清
笔杆子说
2024-10-21 18:08: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