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病重的好友邓稼先。两人谈到高兴处,杨振宁笑着问:“搞两弹的奖金得了多少?”邓老伸出两个指头:“20元。” 杨振宁听了好友的话,以为听错了,正在发愣,邓老的妻子补充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听后,觉得不可置信,但他看到邓老的认真神情,相信是真的。 当时,国家还是经济困难时期,两弹研究已经掏空了国库。因此,上级领导部门给整个项目的奖金只有1万元。 邓老作为重要负责人,拿的还是最高级别的奖。相比杨振宁在国外的报酬是天差地别,但邓老一点儿也不后悔。 邓稼先从小家庭条件比较优渥,父亲也是知识分子。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很有爱国之心。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好友们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他担任中科院副研究员。当时,他的妻子在北大医学院做教授,儿女双全,家庭幸福。 1959年的一天,邓稼先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去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邓稼先回家告别妻儿,前往北京郊外。他向妻子隐瞒了实情,只是说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妻子虽然不敢多问,但她全力以赴支持丈夫的事业。 邓稼先从此隐姓埋名,再也不公开露面,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原子弹地研究工作中。 他和工作人员一起,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靠一台手摇计算器、算盘、纸和笔,夜以继日,一遍又一遍的演算着。 累得实在支撑不住时,就躺下睡一会儿,醒来,吃点干粮,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繁重的数学计算中。稿纸一摞摞地堆成了山。 4年后,他们终于成功地解决了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1颗氢弹成功爆破,创造了世界新纪录。 然而,高科技成功的背后,也伴随着危险的发生。 1979年,在一次氢弹试验中,出现了意外情况。降落伞未能打开,氢弹直接摔到地上。但是,防化兵又没找到核弹,邓稼先明白,找不到核弹,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去寻找残存的弹片,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最后,弹片找到了,但是,他也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 他的内脏被损坏了,身上经常疼痛难忍。但是,他舍不得离开工作岗位,继续参与科研工作。 从1959年到1984年,32次核试验中,有15次都是他亲自指挥的。核武器研究成功了,可是他的身体却也已经被辐射侵蚀得千疮百孔。 1984年,身患癌症的邓稼先强称病体,主持完最后一次实验后,在中央领导的要求下,回到了北京。 1986年,邓稼先在家里晕倒。妻子许鹿希面色凝重,拉起他直奔医院。她不记得做了多少项检查,只知道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十分遗憾地对她说:“癌细胞早已扩散了。依现在的医术救不了他!” 妻子听后,万分悲痛。为了避免丈夫发现端倪,许露鹿希一改愁容,笑着对他说:“医生说,你恢复得不错,你有想吃的或者是想去的地方尽管说,我陪着你一起去。”这一次,邓稼先没有拒绝。 他提出想要再看一眼天安门,这是他临终前的唯一愿望。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门时,他忽然对一旁的妻子说:“3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妻子的手微微颤抖,眼泪在眼里打转。她看着丈夫憔悴的面容,她意识到,丈夫可能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强忍着泪水,笑着对他说:“肯定记得。” 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邓稼先用尽全身力气,敬了一个军礼。看到毛主席的照片,他泪如雨下,毛主席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回到医院,邓稼先深情地望着妻子说:“如果有来世,我还会选择新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妻子伤心地转过脸去,泣不成声。 1986年7月29日,邓老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享年62岁。临终前他对自己说:“”永不后悔,死而无憾!” 邓稼先的一生,是爱国、奉献、牺牲的一生,他是党和国家的大功臣,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和那些隐姓埋名的科学工作者们,为国家所做的一切,是我们不可忘却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邓老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但他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
1986年,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病重的好友邓稼先。两人谈到高兴处,杨振宁笑着问:“搞
不负此生哇
2024-10-23 07:02:26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