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长贵:走出秦城监狱后,我被流放到湖南西洞庭农场的那五年生活,那是个一个大家庭,常德 的这个农场,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二个家。 阎长贵,这个名字可能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提到他的人生经历,却往往会让人感叹命运的多舛与历史的残酷。 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到在政治漩涡中被推向风口浪尖,再到最终的平反与重生,阎长贵的命运似乎被历史的潮流深深牵引,既无法挣脱,也无法预见。 阎长贵的出身并不显赫,甚至可以说与历史的中心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他出生在山东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庭环境的困苦几乎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 阎长贵的祖辈几乎都一生劳作在土地上,过着艰辛的生活。尽管他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贫困和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许多才能都未能得到有效的施展。 阎长贵自己回忆说,小时候他每天的任务就是跟着父母做农活,早出晚归,想象不到有一天,他会走出这个小山村,走进大城市,成为一名学者。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放后的教育政策使得阎长贵得以接触到书本,走进了学校的课堂。 尽管家中贫穷,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勤奋读书,渴望突破困境,他知道,唯有知识,才能让自己摆脱命运的束缚。 随着年龄的增长,阎长贵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学习能力和对哲学的浓厚兴趣,他不仅在同龄人中名列前茅,还在老师们眼中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1956年,年仅十八岁的阎长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专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他在大学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课上,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到见解让许多老师都为之惊叹;课下,他又是那个与同学们讨论哲学问题最为激烈的人。阎长贵的学术才华迅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名字渐渐在学术圈中传开。 毕业后的阎长贵并未直接投身于学术研究,而是应聘进入了《红旗》杂志社。 这时的他,正处于事业的初期,心怀雄心壮志,渴望通过自己的一片赤诚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红旗》杂志社,阎长贵并没有从事传统的编辑工作,而是选择了继续深造,向中国哲学史大家关锋请教,深入研究中国的哲学与历史。 关锋教授的博学让阎长贵深受影响,他的学术道路开始逐渐向中国哲学史的领域延伸。 阎长贵并未完全意识到,自己的一篇文章将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1962年,他看到华君武先生的漫画《无题》,画中透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令阎长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文章,猛烈批评了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一种“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处世哲学。 这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中对“出头者”的排斥和对敢于表达自己观点者的打压。 在写作过程中,阎长贵并未意识到这篇文章会引起多么广泛的关注,但很快,文章的影响力超出了他的预期。 文章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后,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许多人对阎长贵的见解表示赞同,甚至有文章专门对《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进行分析、评论。 这篇文章的成功,使得阎长贵在年轻学者中声名鹊起。而他也并不知道,毛主席在中央文件上批示过这篇文章:“印发各同志研究。犯了错误,只要认真改正,也就好了。”直到三十年后,阎长贵才从戚本禹那里得知,自己竟然因这篇文章得到了毛主席的关注与批示。 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关注无疑为阎长贵的未来发展铺设了道路,成为了他事业中的一个重要契机。 正是这篇文章,成了阎长贵命运的另一个岔路口。 1966年,文革爆发,阎长贵的命运被历史的洪流推向了一个陌生的方向。 文革的余波最终将阎长贵从中央的核心地带推向了遥远的湖南常德国营西洞庭农场,那里是他被流放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低谷的开始。 在西洞庭农场的日子,阎长贵与家人失去联系,无法得知亲人的生死。 流放的生活让他深切感受到孤独与无助,那些曾经激昂的理想和为革命做出的热血牺牲,仿佛都变得无比遥远。在那里,阎长贵过着和农民一样艰辛的生活。 日复一日的劳作,荒凉的环境,严酷的孤立,这一切让他身心俱疲。 在那段寂寞的时光里,阎长贵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 尽管他心中有着深深的痛苦与愤怒,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很多言行,都是在那个时代的政治压力下盲目从众的结果。 终于,在那段漫长的等待中,阎长贵接到了久违的家信。 当他看到儿子寄来的信件时,激动得几乎泪流满面,那一刻,他感受到的,是压抑多年的亲情和久违的温暖。 几乎八年的生死未卜,终究换来了这一封信,这一纸短笺。 在阎长贵的内心,那一封信仿佛是对他所有痛苦与煎熬的最终解答。 此时,他终于明白,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家人的支持和亲情才是他在困境中唯一不变的依靠。 阎长贵的命运,在1979年迎来了曙光,当年9月他得到了彻底的平反。 从那时起,他不再是那个迷失在政治风暴中的年轻人,他重新回到了《红旗》杂志社,在那里开始了新的工作与人生,虽然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跌宕起伏,但阎长贵并未再迷失自己。
阎长贵:走出秦城监狱后,我被流放到湖南西洞庭农场的那五年生活,那是个一个大家庭,
不急不躁文史
2024-12-25 18:51:38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