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为何不能慢?毛主席紧急发动三大战役,背后有何玄机?毛主席打仗前必然会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要打“快仗”还是“慢仗”,其中解放战争就属于前者,宜快不宜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战争其实是有规律的,只要善于把握,就已经赢了一半了,主席曾说“解放战争拖不得”,也是在研究过实际情况后给出的结论。 当时的实际情况分为三个方面,也是老蒋在战前做出的三个决定,那是1948年8月初,老蒋开了一场军事会议。 这场会议的进程非常不顺利,下面的军事人员各有各的想法,但老蒋最后还是下达了三个决策。 第一个决策,是对番号来一次调整,而且调整的幅度非常大,以前番号是旅级别的,往上升成师,以前是师级别的,再往上升个军。 当然了,在升番号过程中,也会适当给升级后的部队进行扩员,毕竟一支部队该是旅还是师,跟人数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个决策,是对第一个决策的优化,以前的师变成了军,那以前的军级该怎么办呢?只能合并,就是集中三个军或者四个军,组合成一个大兵团,不用就就知道,这肯定就是为了大规模作战使用的。 而第三个决策,才是我军最需要重视的,也是主席最需要考虑的。 第三个决策,编连司令部,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多支二线部队,兵力要超百万。其实这些部队就是“后备兵力”,是为了应对战局不利的情况的。 仗一旦打起来,一线难免会出现伤亡,如果伤亡数量小,那影响就不大,二线部队就没必要动,但如果伤亡太大,一线部队顶不住的时候,那二线部队的士兵再顶上。 毛主席在获悉了这三条决策后,立马萌生了打“快仗”的想法,为什么呢?分析一下三条决策的弱点就知道了。 第一条决策和第二条决策其实可以放在一起看,就是军中内部番号的整改,在这种大规模的整改还是很少见的,同时也会带来两个很大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军中管理的混乱,一个部队从旅上升到师,暂且不说军官能不能适应得了更高级的作战方式,部队内部的管理也会相当混乱,治理起来是非常消耗时间的。 第二个,就是士兵素质的参差不齐,番号升级后,部队通常要扩员,而这些人基本都是靠拉壮丁得来的,属于新兵蛋子,战斗力跟老兵肯定没法比。 实际上,第三个决策的缺点,才是最重要的。 解放战争之前,老蒋所做的三个重大决策,其中也暴露出了三个缺点,讲完了前两个,再来看看第三个最重要的。 第三个决策是关于二线部队的建设,这个决策本身是没什么毛病的,毕竟老蒋考虑到了战事不顺带来的风险。 可是,想要打造一支二线部队,可不是随便的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这些人全部都是新兵,身体素质跟普通人无异,短时间内应付不了高强度的作战,对武器也不够了解,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对战术打法更是一窍不通,这个训练起来更有难度。 为了“新兵速成”,老蒋甚至打算把胡宗南、王敬久、宋希濂等人调到二线部队里任职。 总体来看,老蒋的三条决策本身是有效的,但每一条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磨合,尤其是第三条。 而在磨合期,国军的战斗素质是上不来的,我军正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来一场速战速决,这就是毛主席所考虑的。 事实也是如此,三大战役一场挨着一场,中间就没休息过,渡江作战也是一样,根本不给老蒋任何反应的时间。都说时间就是生命,看来在战场上这句话也是一样。
解放战争为何不能慢?毛主席紧急发动三大战役,背后有何玄机?毛主席打仗前必然会思考
爱吃凉拌菜
2025-01-18 18:07:21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