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南京军区司令向守志上将来到大别山某干休所视察,有老干部反映:“首长,所里物质条件差,我们可以接受;但是服务态度不好,我们要提意见。”向司令生气地讲:“所长同志,你来这里当官老爷了?” 大别山某干休所,本该是革命前辈安度晚年的宁静之所。然而多年的革命生涯磨砺出的坚韧品格,却让这里的老干部们对干休所的服务质量难以满意。当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来视察时,老干部们终于有机会当面反映所里的问题了。 一位老干部站起身来,语气恳切地说:"首长,这里的物质条件是有些差,但俺们都能理解。可让俺们老革命最受不了的,是干休所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他们对俺们颐指气使,好像俺们欠了他们的,俺们有意见!" 老战士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同志的心声。作为军区主官,向司令深知这些功勋卓著的老干部们为革命流过血、洒过汗,如今到了该享清福的时候,却遭到如此对待,他感到万分愤慨。 向司令当即表态,一定要为老干部们伸张正义、解决问题。他立刻把所长叫来,直截了当地问:"所长同志,我问你,组织派你来干休所,是让你服务老干部的,还是让你来当官老爷的?" 所长一时语塞,向司令接着严厉地训斥道:"人民的军队最讲纪律和服务,你在老干部面前摆官架子,简直就是颠倒了黑白!这里不需要'官老爷',需要的是勤勤恳恳为老干部服务的同志!" 向司令一锤定音,干休所的正副所长由于服务态度恶劣,全部遭到撤职查办。所有工作人员也在第一时间被调离岗位,所里紧急抽调新的同志接任。 向守志,这位经历了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重要时期的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动荡与荣光。他从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成长为解放军高级将领,其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他参与了众多重要战役,履历横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为中国军事史增添了许多浓墨重彩的篇章。 1934年,年仅17岁的向守志投身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外敌入侵和国内的分裂局势,向守志的选择是他人生的第一步重要抉择。这一年,红军开始了漫长的长征。作为队伍中的一员,他跟随大部队翻越了崇山峻岭,穿过了茫茫草地。这不仅是生理极限的考验,也是心理上的巨大挑战。面对饥饿、寒冷和敌军的围追堵截,他展现出了坚韧的品质。在1935年加入共青团后,次年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员。这一身份意味着他不仅要以战士的身份冲锋陷阵,还要以党员的觉悟引导身边的战友共同奋斗。 红军时期的历练为向守志打下了扎实的军事基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以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战术指挥,活跃在敌后战场。他参与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这些战役为八路军开辟敌后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神头岭伏击战中,他所在部队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成功打击日军运输线,为抗日力量争取了更多的战略主动权。这种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灵活作战优势的策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弱势环境中如何积小胜为大胜。 在解放战争中,向守志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他先后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决定性战斗。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军事基础。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他所率部队不仅以坚韧的意志坚持作战,还以精确的指挥协同各方力量,对国民党军队实施围歼,最终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向守志并未停止脚步。他从基层指挥员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战略岗位,不断拓宽自己的军事视野。他历任多个重要军事职位,包括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在这些岗位上,他推动了新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在担任第二炮兵司令员期间,他积极推动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核威慑力量的完善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面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他以务实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确保了中国军队的战略稳定性。 向守志不仅在军事领域表现卓越,还对军队教育事业倾注了心血。他曾担任西安炮兵专科学校和炮兵技术学院的校长,为解放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型人才。他深知,一个现代化的军队不仅需要装备的先进,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他的教育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思路贯穿了他教育工作的始终。 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无论是面对战争的残酷,还是和平时期的挑战,他都以一种大局为重的态度看待个人得失。198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对他几十年军旅生涯的高度肯定。然而,对于这份荣耀,他始终保持低调。他曾强调,个人成就离不开集体的努力,而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得益于党的培养和战友们的支持。 晚年时期,向守志依然心系国家和军队的未来发展。他对于现代化战争模式的转变有着深入的思考,并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他的百岁人生见证了中国从战火纷飞走向繁荣稳定,也见证了人民军队从弱小到强大的转变。他始终坚信,国家的强盛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而强军之道在于创新和坚持。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说道:此战若败,先斩许世友,打王建安40军棍,我也自贬三级。毛
【1评论】【6点赞】
老凯海参0096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