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7月31日,刑部大堂8个狱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准备对被慈禧下令处死的记

爱吃凉拌菜 2025-01-20 16:37:02

1903年7月31日,刑部大堂8个狱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准备对被慈禧下令处死的记者沈荩行刑。沈荩面对狱卒,大声说道:“快些了事!”于是,8名狱卒轮流捶打沈荩的四肢和背部,时间长达4个小时之久。 1903年7月31日,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注定要被铭记的日子,北京城的天空阴沉压抑,似乎预示着将要发生某种悲剧。刑部大堂内,8名身材高大的狱卒已经严阵以待,他们手中紧握着特制的粗重木棍,脸上泛着凶狠恶毒的神色。很快,一个瘦弱的身影被押了进来,这正是被慈禧太后判处死刑的年轻记者沈荩。沈荩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喊道:"我这条命是革命的需要,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但请你快些了事!" 话音刚落,8名狱卒如同恶狼扑食一般将沈荩团团围住,开始疯狂地用大木棍捶打他的四肢和后背。沈荩的身体随着一下下凶残的击打而不停地抽搐,他的皮肤很快就被打得血肉模糊,四周地面上到处都是飞溅的鲜血和碎肉。但即便如此,沈荩仍然一声不吭,咬紧牙关默默承受着非人的折磨。 这酷刑般的捶打整整持续了4个多小时,狱卒们打到最后都气喘吁吁精疲力尽了,但沈荩的意志依旧没有被摧毁。他已经奄奄一息,浑身上下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骨头也被打断了许多根。刑部堂上的官员以为沈荩终于死了,正要下令把他的尸体拖出去,却听见沈荩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怎么还不死?你们快些拿绳子勒死我吧,我已经受够了!" 官员和狱卒都被沈荩不屈的精神震撼到了,这个溃不成军的文弱书生竟然能在极度的痛苦面前如此坚强。一名老狱卒忍不住喃喃自语:"这年轻人真是铁骨铮铮,像根硬钢钎子一样,打不烂也掰不断啊。"最后,刑部官只得下令,用绳索勒住沈荩的脖子,直到他咽下最后一口气。31岁的沈荩就这样壮烈牺牲了,临死前也没说一句求饶的话。 沈荩,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鲜血写下自己名字的新闻记者,他的牺牲不仅引起了社会的震动,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容忽视的血与泪的记忆。沈荩因揭露清朝与沙俄之间的密约而被满清政府绞杀,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言论被杀的新闻记者,这一事件无疑是一声巨响,深深震撼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沈荩的牺牲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海外记者的强烈反应。英国记者莫理循,便是其中一位深受触动的人物。莫理循当时是《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他原本关注的是俄罗斯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他从李鸿章处得到的情报,使得他早早就看穿了沙俄通过军事与外交手段,逐步在中国东北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在1901年,莫理循曾通过《泰晤士报》公开揭露了沙俄与清朝政府之间的秘密协议《奉天交地且章程》,这件事不仅让沙俄企图吞并中国东三省的阴谋失败,也让莫理循在国际舆论界名声大噪。但这仅仅是莫理循与中国的渊源的开端。 沈荩的死,对莫理循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精神震撼。作为同行的记者,莫理循对沈荩的英勇无畏充满敬意,而他所采取的行动,也正是他最真实的反应。得知沈荩牺牲的消息后,莫理循毫不犹豫地利用《泰晤士报》的版面,积极发声,发动国际舆论,遏制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他不仅在报道中对俄罗斯的行为进行抨击,还巧妙地将目光转向了日本,呼吁日本与沙俄对抗,以此制衡俄罗斯的野心。这一系列操作,最终促使了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在当时的国际舆论中,这场战争甚至被称为“莫理循的战争”,足见其影响力和重要性。 然而,日俄战争结束后,莫理循的立场发生了变化。当他发现日本在东北的行为并没有比沙俄更好时,他又开始反思并批判日本的扩张政策,尽管这使得他与《泰晤士报》的上司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有些个人和政治上的矛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继续用媒体的力量揭露不正当的行为。这种坚持为他赢得了国际间的尊重,同时也为他树立了鲜明的记者形象:既能揭露真相,又敢于为理想坚持到底。 沈荩与莫理循,虽身处不同的国度,却因共同的理想和职业责任,彼此产生了深刻的联系。沈荩因其揭露真相的勇气和牺牲,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永远的烈士,而莫理循则通过自己的笔触,推动了国际舆论的变革,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记者之一。两者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且充满悲壮的历史画卷。沈荩的牺牲,既是对时局的警醒,也是对新闻职业的最高致敬,而莫理循的行动,则是对这一牺牲的回应与纪念。

0 阅读:31
爱吃凉拌菜

爱吃凉拌菜

自我拉扯的孤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