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5日夜晚,上海汤宅,汤飞凡坐立不安。夫人何琏让他帮忙抬一下桌子,他却把桌子撂在地上,愤愤地说:“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寄人篱下,我的精神不愉快!”没想到何琏竟回答说:“那我们不走好啦!” 汤飞凡,出生于1897年7月23日,株洲醴陵人,是中国医学界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衣原体之父”。他不仅为中国开发了多种疫苗,还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一生充满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尤其在病毒学的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尽管其成就斐然,汤飞凡并未获得应有的荣耀。 汤飞凡的医学之路始于湖南省的醴陵,家族背景使他自小便接触到知识,成长过程中,他的学习热情与天赋逐渐显现。 12岁时,他进入长沙的城南小学,而后进入甲种工业学校,最终考入湘雅医学院。 汤飞凡在湘雅医学院的首届学生中脱颖而出,立志要研究细菌学和传染病,力求在预防医学方面有所建树。 大学毕业后,汤飞凡前往美国哈佛医学院深造,专注于病毒学的实验方法研究。 在哈佛的三年中,他为病毒学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汤飞凡应邀回国,成为中央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并在短短几年内,发表了多篇具有突破性的病毒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沙眼、牛胸膜炎等病原体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汤飞凡的研究工作遭遇了暂时的中断。 他投身到前线的医疗救护工作,并在战时医疗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争结束后,汤飞凡回到研究工作,他重建了中央防疫处,并致力于疫苗的研发。 1939年起,中央防疫处成功生产了中国自制的狂犬疫苗、牛痘疫苗等,随后还研发了青霉素、斑疹伤寒疫苗等重要医疗物资,为抗战期间的医疗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后,汤飞凡返回祖国并继续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是什么让这位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呢? 原来,在汤飞凡留学期间,国内局势风云变幻。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进步学生和工人。 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更是将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汤飞凡对国内的动荡局势忧心如焚。 他意识到,真正的强国之路,不能依赖外人的施舍,而要靠中华儿女自己的双手去开创。 与此同时,中央大学校长的一封来信,更坚定了汤飞凡回国的决心。 信中,校长直言国内医学界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批又红又专的新生力量。 如果汤飞凡愿意回国,学校可以为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封充满期待和信任的来信,犹如一记清晰的号角,唤醒了汤飞凡心中沉睡已久的报国之志。 1929年春,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途,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然而,百废待兴的神州大地,却面临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数千万同胞还生活在疾病的阴霾之下,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时有发生。 作为一名老党员,又是医学界的领军人物,汤飞凡再次临危受命,出任了中央卫生部的防疫司司长。他亲自带队,深入各地疫区,调查传染源,研制疫苗。 短短几年,在他的督导下,一个覆盖全国的防疫网络初步建立,一批批技术骨干也成长起来。 特别是1950年,他领导团队研制出了牛痘疫苗,通过全国范围的推广接种,天花这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顽疾终于绝迹了。 望着一双双重获光明的眼睛,汤飞凡热泪盈眶。他感慨道:"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医学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我这一辈子,无怨无悔!" 1950年,中央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成立,汤飞凡担任了所长一职,负责监督疫苗的生产与研发。 在他的领导下,研究所的疫苗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新中国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遏制了1950年华北鼠疫的爆发,并研发出中国的黄热病疫苗。 1961年,汤飞凡的研究为中国成功消灭天花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一成就比世界许多国家提前了16年。 汤飞凡最为人称道的成就之一,便是他对沙眼病毒的深入研究。沙眼在当时是一种严重威胁眼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在中国农村地区高达80-90%。1950年代,汤飞凡毅然决定亲自接种沙眼病毒,冒着失明的风险,亲身研究病毒的致病性。 最终,他成功分离出沙眼的病原体,并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大大降低了沙眼的发病率,为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只是,汤飞凡的去世并未得到太多的关注和悼念,直到多年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对世界医学做出的贡献。 1980年,国际眼科防治组织为他追授沙眼金质奖章,表彰他在沙眼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这一荣誉,虽然来得迟了些,但也揭示了汤飞凡的学术成就对全球公共卫生的深远影响。 汤飞凡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为世界医学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的贡献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无数人的健康,而他的名字,迟早将被更多人铭记。
1949年3月5日夜晚,上海汤宅,汤飞凡坐立不安。夫人何琏让他帮忙抬一下桌子,他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27 17:32:58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