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5月,众叛亲离的吴佩孚,兵败后去找军长于学忠。起初,该军军官尚欢迎吴佩孚的到来,但是随着冯玉祥的部队逼近邓县时,军官们大都有了贰心。有一天,于学忠召集手下军官开会,第七师师长阎得胜说:“吴大帅在此,目标太大,恐怕会引来冯玉祥和南方部队的夹击。” 于学忠说:“玉帅(吴佩孚)今日正在患难,既属朋友亦应援助,况为直军统帅,今日岂能落井下石。诸君若执此意,我当自杀以谢玉帅与诸君。” 见于学忠态度坚决,他手下的军官便无人敢再提此事。在此期间,北伐军两度派人规劝于学忠反正。第一次是唐生智派姚存楠(于学忠的同学)前来劝说,于学忠回复:“我若肯附南,在宜昌即当归附。今移师至此,岂能变易初心。” 接着,陈干受蒋介石的委派,以山东同乡之谊,登门拜访于学忠,表示蒋介石十分爱慕器重于学忠的才干,并带了蒋介石的委任状,于学忠婉言拒绝。 不久后,邓县已成为冯玉祥部进攻的目标,吴佩孚深感处境危险,便与于学忠商议,决定移军豫东。东移命令虽然下达,但是驻军新野的阎得胜、毛永恩两个师都按兵不动,而吴佩孚所带的卫队也是军心混乱,逃走大半。 吴佩孚见大势已去,无力挽回,被迫重新计议出路,由于他与川军将领杨森、邓锡侯等人颇有感情,于是决定暂避四川,再观形势。 于学忠反对说:“玉帅,川省系防区制,何等防区能容此大军。重率饥疲之众再入险阻之区,将士亦难能用命。今我解甲归田,与玉帅同进退,将部队移交部将,听其自求生存。” 吴佩孚不听劝告,于学忠决定辞职,他将第二十六师扩编为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两师,以杨殿云、马廷福分任师长,并下令吴军第九军各师,统归第七师师长阎得胜指挥。辞职前,于学忠召开第九军师团长会议,告知众人他解甲归田之决心,说:“你们好自为之,但你们有办法能立足,我当躬耕故里,终不着此军衣。若仍不能生存,找我时,我但能管亦不能不管。” 当时第九军尚存现款三万余元,于学忠除携带少数旅费外,其余大部都分给全军官兵。这年6月,在吴佩孚南行数日后,于学忠也返回蓬莱故乡隐居。 于学忠下野后,所留的部队被冯玉祥收编。冯玉祥命令阎得胜率原第七师一旅移驻郑州,刘遒昌旅驻许昌,毛永恩、杨殿云、马廷福各师则分驻驻马店一带,这些将领见冯玉祥采用分裂调拨的方法,企图瓦解该军,都很气愤,遂联合密谋将部队拉出。除阎得胜率领的一个旅及秦建斌师无法拉出外,其他部属在突袭冯玉祥军孙连仲部之后,一律东开,拉至安徽蒙城,众人共推于学忠之原秘书长查炜、副官长李俊襄、团长张砚田为使者前往蓬莱找于学忠想办法。 就在这时,张作霖特派参议尹同愈等三人与于学忠接洽,希望他与奉军合作,共同对付冯玉祥。为了谋求原第九军的出路,于学忠前往北京。 于学忠抵北京后,受到张作霖的接见,张作霖快人快语,说:“我与令尊系少年朋友,以前在宋老帅(指毅军统帅宋庆)部下共事5年,此是事实,并非我自居辈长。我们不是外人。” 于学忠表示只要求将原第九军的部队加以安置,张作霖说:“今日奉军并不需要多此三两师人,只是相信你,要你合作。此军仍须你统带。你对吴子玉(吴佩孚)情形,我们都已知道,但能以对吴者对我,就已够了。此后服装、粮饷、给养、军械均按奉军发给,你可即去将军队整理带到北方。其他事可与学良接洽。”会面后,于学忠被张作霖任命为奉军第四方面军团第二十军军长,仍统率原第九军旧部。 1927年8月,直鲁联军张宗昌与孙传芳的部队,西败于冯玉祥军,南败于蒋介石军,集结于徐州,由张宗昌亲自指挥。 于学忠率部抵达徐州支援,当时冯玉祥的部队已开始进攻徐州,并先后占领九里山、北车站等重要阵地。于学忠去见张宗昌,张宗昌说:“,前线局势危急,冯玉祥的部队正猛攻,如此一退,败必失去数万人。” 张宗昌要于学忠助一臂之力,于学忠当即下令所部以两团兵力先攻北车站,限拂晓前夺回九里山。当夜雨雪交加。于学忠亲自指挥,到第二日凌晨,率部占领了九里山阵地。张宗昌非常感激,给张作霖发去电报,请求让于学忠暂留鲁协防,于学忠率部便移防济宁。一月之后,又奉令开至河北东光。 不久后,于学忠部又奉张作霖的命令,率部前往京汉线参加彰德以北西迄涉县之线,与奉军马占山诸部协同作战,抵抗冯玉祥军。不久,山西阎锡山所部攻入河北,于学忠奉张学良之令,以援助奉军王树常部,将晋军阻止。 于学忠加入奉系后,由于屡立战功,于1927年9月,晋升为陆军中将,获二等文虎勋章,12月,授捷威将军名号。 1928年6月,张作霖在返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对于学忠更加重用,在东北军退入关外时,于学忠奉命断后,率部驻山海关。 12月29日,东北“易帜”,于学忠升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军司令。于学忠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东北军的骨干将领及张学良的左膀右臂。
1927年5月,众叛亲离的吴佩孚,兵败后去找军长于学忠。起初,该军军官尚欢迎吴佩
蜀山史道
2025-01-27 23:49:12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