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6年,齐湣王挥军猛攻,犹如一只悄然潜伏的螳螂,最终将宋国的都城攻破,宋

鹏举谈历史 2025-02-08 13:03:06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挥军猛攻,犹如一只悄然潜伏的螳螂,最终将宋国的都城攻破,宋康王不得不狼狈逃命,最终死于魏国,宋国就此灭亡。此役可谓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场精彩大戏,分三幕上演,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幕:联合攻伐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公元前288年,齐国正欲与赵国联手,共同对抗秦国的霸权。于是,齐国趁机联合赵、魏两国,组成“反秦联盟”,一同对宋国发起攻击。燕昭王为了讨好齐国,也派出两万大军,参与这场“围剿宋国”的盛宴。宋国在这股强大势力面前,如同一只被围困的小鸟,最终被迫割让淮北一带的土地。此役虽告一段落,但却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第二幕:暗流涌动 转眼到了公元前287年,齐国与赵、魏、韩、燕四国组成了更为稳固的联盟,意图再次对秦国发起进攻。然而,齐国却悄悄将主力军队调转矛头,向宋国发起了第二次攻击。齐军占领了宋国的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然后又迅速撤军,仿佛是“打了个酱油”。齐湣王心中有数,深知燕、魏等国不甘心坐视齐国强盛,便小心翼翼地退回。 第三幕:内忧外患 终于,到了公元前286年,宋国的内部矛盾如火山般爆发,民心涣散,正是齐国出手的良机。宋康王戴偃急忙向楚国求援,但楚国却像个看热闹的观众,袖手旁观,心中暗想:让你们两败俱伤,我好坐收渔利。于是,齐军如入无人之境,宋国几乎没有抵抗,便迅速灭亡。宋康王逃到魏国,最后死于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留下的只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度。 灭国的原因:内外因交织 宋国的迅速灭亡,既有其内部原因,也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息息相关。宋康王是通过武力政变夺得王位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甚至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宋剔成君。上位后的他如同一头失去理智的猛兽,穷兵黩武,试图将宋国打造成“五千乘”的军事强国。东征齐国,南打楚国,西击魏国,宋国的扩张如同“风卷残云”,然而,周围的邻国却纷纷对其心存不满,仿佛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在宋康王统治的晚期,他的残暴无道使得民心惶惶。《战国策》中曾记载,他沉迷于酒色,滥杀无辜,甚至剖开驼背人的背,砍断早晨过河人的腿。诸侯们都称他为“桀宋”,虽说这可能是后人对他的抹黑,但作为一个暴君,宋康王的名声却是无人能否认的。正是他的暴政,导致宋国民众对齐军的侵略几乎没有抵抗,心中早已对这个残暴的统治者失去了信心。 此外,宋国的地理位置也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宋国夹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宛如一只被夹在两只大手中的小鸟,随时面临被吞噬的危险。尤其是宋国的定陶,繁荣的都市让周围国家垂涎欲滴,宋国国力一旦衰退,必然成为众国争夺的对象。 苏秦的“间谍”之计 更为关键的是,宋国被齐国灭亡的背后,少不了苏秦的“间谍”之计。苏秦受燕昭王之命,潜入齐国,凭借其卓越的外交能力,促成了赵、魏、韩、燕与齐的五国联盟共同伐秦,趁机攻打宋国,最终导致宋国的覆灭。 结局:复仇的代价 齐国独吞宋国的土地,令各国心生嫉恨,燕国与秦、赵、魏、韩组成五国同盟,发起了对齐国的反击。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其他四国,共同伐齐,乐毅更是连克齐国72城,最终攻破齐国都城临淄,齐国的辉煌瞬间化为泡影。 这场历史的悲剧,犹如一出悲剧的戏剧,宋国成为了燕国复仇的牺牲品,齐国的霸权也在风头无两之际,迎来了它的终结。历史的长河中,兴衰荣辱皆如浮云,终究难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宿命。

0 阅读:2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