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菜与杨乃武案,是晚清4大奇案之一,历时3年多才得以平反冤案,一颗“小白菜”为何会惊动慈禧太后,引发巨大的官场震动?此案“奇”在哪里呢? 杨乃武是浙江余杭人,出身于世代养蚕的殷实之家。杨乃武不仅家境优渥,而且自幼聪颖好学,33岁时就已高中举人。 然而,他生性耿直,最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和不公。平日里,他经常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帮助百姓打官司,代写诉状,因此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 小白菜本名毕秀姑,穷苦人家出身。因为长得秀丽,又爱穿白衣绿裙,人们便亲切地叫她"小白菜"。小白菜嫁给了同村的葛品连为妻,葛品连在杨乃武家租住,小白菜也跟着一起住进来。 杨乃武的妻子见小白菜朴实单纯,便教她读书识字。小白菜聪慧好学,夫妻俩很是喜爱,常邀她同桌吃饭,亲如一家。谁知,好心做了驴肝肺,竟惹出了祸端。 葛品连向来体弱多病。同治十二年十月,他突发疾病,口吐白沫,不久便暴毙身亡。葛品连的母亲沈喻氏见儿子死状可疑,便怀疑是儿媳毒杀了自己的儿子。 余杭县令刘锡彤本就看杨乃武不顺眼,早想除之而后快。如今听说葛品连离奇死亡,又有街头巷尾谣传杨乃武和小白菜有染,便断定是两人合谋毒杀葛品连,借机一举将杨乃武绳之以法。 刘锡彤既已认定杨乃武和小白菜有罪,便对两人严刑拷打,逼供他们承认谋杀葛品连。小白菜身娇体弱,禁不住酷刑,只能屈打成招,杨乃武虽为人正直,无奈刑罚太重,也只得认罪。 尽管口供是在刑讯逼供下做出,案情疑点重重,然而案件在府、司、部层层审理时,竟无一人察觉。杭州知府陈鲁是个武夫出身的莽汉,向来看不起读书人,对案情也是草草了事,就按照刘锡彤的审理结果,判定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 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知道弟弟是冤枉的,便四处奔走喊冤,然而地方官员根本不予理会。无奈之下,杨淑英只得进京鸣冤,又托人向当时的舆论界喉舌《申报》通风报信。 《申报》闻讯后,立即对案件进行报道,引起了舆论哗然。报纸上对案件疑点提出质疑,要求严查此案。在朝野内外连日舆论压力下,慈禧太后不得不下旨彻查。 案件重审时,真相终于大白。经查,杨乃武案发时正在南乡探亲,根本没有作案时间;而小白菜供词反复,前后矛盾。此外,对葛品连尸体复检后,发现并非中毒身亡,而是误服《本草纲目》中所载的一味"走马风"而亡。 最关键的证据,是开棺验尸。葛品连下葬已逾三年,尸身早已腐烂。验尸官员当众剖开骸骨,发现骨中并无砒霜中毒的青黑色,反而洁白如新。 至此,杨乃武、小白菜二人之冤终于昭雪。而刘锡彤、陈鲁等一众官员,也因渎职和徇私枉法的罪名被绳之以法。这场耗时三年的冤案,终于尘埃落定。 杨乃武和小白菜虽然洗清了冤屈,但他们的人生,却早已被这桩冤案毁得体无完肤。慈禧太后虽然平反了冤案,但却没有完全昭雪他们的清白。在慈禧太后看来,杨乃武和小白菜虽无奸情,却"不知避嫌",因此仍然受到"杖责八十、罚俸三年"的处分。 对大节不亏的杨乃武来说,名誉受损倒是其次,可怕的是这一杖八十,把他的仕途打得粉碎。出狱时,杨乃武已37岁,本该正值壮年,大有作为,然而科举出身的他,却再无翻身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功名,就这样毁于一旦。 即便身负冤屈,杨乃武仍不改刚直本性。出狱后,他依然不忘除暴安良,常替百姓打抱不平,民间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正气事迹。直到74岁去世,他始终是个光明磊落的正直之士。 小白菜命运更加悲惨。她出狱时年仅25岁,正是待字闺中的花样年华,然而狱中几年的摧残,让她身心早已残破不堪。丈夫死去,公婆不容,娘家嫌弃,无处可去的她,只能剃度为尼,苟延残喘。 临终前,小白菜留下遗言:"杨二爷是清白的,是我连累了他。我和杨二爷,决无任何不正当关系!"短短几句,字字血泪,可见小白菜对杨乃武的愧疚,更见她心中的悲凉。 一朝错步,两世蹉跎。一桩冤案,两段悲剧。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成了旧时代千千万万悲剧中的缩影。他们身陷囹圄时,礼教的无情,比牢狱的高墙更加冰冷;他们晚年饱受折磨时,世俗的指摘,又何尝不比刑杖更加伤人?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冤案本身,更在于封建礼教的桎梏。在一个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里,"五十步笑百步",流言和指责,比牢狱和刑罚更加可怕。而当冤案昭雪,两人重获自由,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一个冷酷而无情的世界?
小白菜与杨乃武案,是晚清4大奇案之一,历时3年多才得以平反冤案,一颗“小白菜”为
熹然说历史
2025-02-08 23:09:00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