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鬼子怕迷路,边做记号边走。地主

熹然说历史 2025-02-20 22:12:07

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鬼子怕迷路,边做记号边走。地主见状挠了挠头:“太君,这么走太慢了,这条路我熟悉,跟着我走不会迷路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鬼子的炮火烧到了东北三省,14年的铁蹄横行,把锦绣山河踩得遍体鳞伤。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爱国将士和普通百姓一样,纷纷拿起武器投入到抗日战争之中。 最早响应祖国号召的,是广大的东北军将士,他们组建起了一支支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和日寇斗智斗勇。后来,中国共产党也加入了这场残酷的抗争,他们派出杨靖宇、周保中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深入东北,动员改造各支抗日武装,组建了一支归党指挥的抗日武装力量—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联军的创立,极大地振奋了东北军民的抗战士气,他们本着"宁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发扬敢打必胜的血性,利用东北地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抗联将士白天化整为零,深入敌后破袭日军,夜晚又集中主力打击敌人,配合敌后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狠狠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很快,东北抗联就在东北大地上站稳了脚跟,抗联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曾一度发展到3万多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和长白山,硝烟弥漫在松花江、图们江畔。这支英勇的抗日武装部队同侵略者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讨伐"行动,极大地震撼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根基。 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为中华儿女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前赴后继地投身到抗日洪流中去,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然而,东北抗联的斗争道路却异常坎坷。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力量,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抗联恨之入骨,他们调集了大量的日伪军对抗联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 日寇对抗联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房子、杀光人、抢光粮食,妄图断绝抗联的生存之源。他们投入几十万兵力,在抗联活动地区进行地毯式的搜山,不分青红皂白地屠杀当地百姓,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化为废墟。 同时,日伪当局对抗联根据地实施严密的封锁,不准群众上山,阻断抗联的补给。他们在通往山区的要道上修筑碉堡,严密盘查过往行人,管制出入的物资。山里的百姓只能分到死死巴巴的口粮,更不用提支援抗联了。 在敌人的重兵合围下,抗联部队陷入了极端困境。许多战士因缺医少药而病倒了,大批同志饿得脚肿走不动路,甚至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弹尽粮绝的抗联战士只好冒着枪林弹雨下山筹粮、求医,却常常有去无回。 更为严重的是,日伪的高压政策动摇了一些人的革命意志。少数思想觉悟不高的游击队员在艰难困苦面前,抛弃了刀枪叛变投敌,成了日寇的走狗。他们不仅出卖抗联的驻地和补给点,还带领日军突袭抗联首长,造成了抗联将领大量牺牲。 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东北抗日联军被逼上了绝路。大片根据地相继丢失,抗联力量损失惨重。到1941年,抗联总人数从鼎盛时期的3万多锐减到不足2000人,活动范围也被压缩到了仅有的几个县。 然而,在国难当头的危急关头,英雄的抗联将士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吓倒,没有被凶恶的敌人所屈服,而是紧紧依靠群众,英勇战斗、百折不挠。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苦卓绝地坚持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 在这场民族生死存亡的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黄有大地主智斗日寇的故事,就是东北抗战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黄有是汤原县的一个大地主,家财万贯却心系苍生。他经常接济贫苦乡亲,深得百姓爱戴。"九一八"后,黄有慷慨解囊,多次资助抗日义勇军,还秘密加入了抗联组织。 1937年腊月,300多个日本鬼子突然包围了黄有的家,逼他带路去捉拿抗联。走投无路的黄有被迫答应,心里却盘算起了智斗日寇的计策。 出发后,日军生怕被黄有带进深山老林里迷路,一路上小心翼翼地做着记号。黄有见状,挠了挠头说:"太君,这样走太慢了,这条路我很熟悉,跟着我走绝对不会迷路的!" 黄有故意带着鬼子兜圈子,在林子里转来转去。等到夜幕降临,日军疲惫不堪,倒头就睡。黄有却趁夜色溜出营地,辗转跋涉找到抗联部队,报告了敌人的位置和人数。 黄有回来后,装作若无其事地带着鬼子继续往前走。几天后,日军终于发现上当受骗,气急败坏地要杀黄有。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抗联战士突然发起攻击,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激战几个小时后,三百多个鬼子全部被消灭,尸体被冻成了冰雕。 黄有舍生忘死、机智勇敢的斗争,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军民的抗战士气。他不愧是抗联的好朋友、人民的好儿子!像黄有这样的民间英雄数不胜数,他们不怕牺牲、誓与日寇斗争到底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纪念。

0 阅读:2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