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校老师想上门家访,却遭到部分家长拒绝。家长们觉得这是过去式的教育方式,且不愿意暴露家庭实际情况。校方则表示,可选择在公共场所见面。 素材来源于:齐鲁壹点 马上就要开学了,学校准备开展上门家访的活动,认为这样可以拉近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做到接地气式的家访。 可是这一举动却遭到了部分家长的抵触。家长们觉得这样一来就暴露了家庭情况,如果家境好的自然无所谓,但家境不好的家长就会犯嘀咕,担心老师得知自己的家庭情况后,会忽视对自己孩子的管教,那就不好了。 李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反对老师来家访的家长。她说自己本来就腼腆,老师来了,也不知道和老师交流些什么。平时我们有通讯设备,在电话里还能够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可要是见面了反而不知道怎么交流了。 还有家长说,自己平时上班就比较忙,家里也没人帮忙,里里外外都需要自己打扫卫生。如果老师来家访,自己务必要抽时间打扫,这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要是不打扫,老师来了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还是电话沟通算了,不要来家访。 而且还说家里是比较私密的地方,也算是自己的隐私。亲朋好友来没关系,但老师来总感觉自己的隐私泄露了。如果是以前教过孩子的老师来,也还没关系,但如果是现在正在教孩子的老师来,总感觉没有安全感。 即使是家庭富裕、家里富丽堂皇的家长,也有反对家访的。他们总觉得老师来家访不大妥当,自己和老师的关系还没到能让对方来家里做客的程度,总感觉在线上联系最为妥当。 毕竟和老师交流得好,对孩子在学校有益处;要是交流不好,反而对孩子在学校不利,所以很多家长心里都犯嘀咕,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来。 为此,校长也表示,学校不会硬性规定家访的数量和形式。如果家长觉得家里不合适,可以在公共场所见面,一切以家长和孩子的意愿来行事。本来家访就是为了增进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不要因为这个而影响原本就很和谐的关系。 家长也表示,如果是这样多元化的方式就更好了。比如自己在上班的时候实在没有时间,抽个十分钟、八分钟和老师见个面,聊聊天,说说孩子的情况以及该如何管教,这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就最好。 还说也可以约着喝个茶,聊个十分钟、八分钟,只要不进家,这样家长也感觉有安全感,不会暴露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多好。 学校开展家访的目的,就是把线上冷冰冰的沟通变得更有人情味。人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始终能够感受到双方对孩子的关怀温度。如果只是在线上沟通,总感觉缺少了一些什么。 不过这样的形式确实在很多地方得不到认可,比如深圳就取消了这种家访的活动,浙江也有85%的家长不喜欢。 确实年代不一样了,再往前推四五十年,当时的老师都是到家里来家访的。因为当时的家境条件几乎都差不多,不存在攀比,也不存在难为情的情况,因为大家都一样。 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所以家长们考虑的点也是值得理解的。但是校方也认可在外面见面也行,这样综合起来就能够符合所有家长的要求了,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既能够拉近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也能够尊重家长本身的意愿。
1、《教育法》第五十条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
从这些法律规定来看,老师进行家访,对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是有法律依据的,是在履行其教育职责。 2、《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享有隐私权。家长作为房屋的主人,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进入自己的住宅。
同时,家庭情况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家长不愿暴露家庭实际情况,拒绝家访,是在行使自己对个人隐私和住宅的控制权。 3、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也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有权选择与老师沟通的方式和时间。如果家长认为电话、信息等线上沟通方式更合适,不愿意进行家访,这也是家长在行使自己的自主选择权。
4、《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老师在可能接触到学生家庭隐私的家访过程中,有义务对所了解到的家庭隐私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或用于其他非教育目的。
对于这件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