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真凶,是体内流进了热毒,烧干了胆汁,补点东西就好,存好,方法不保密 胆结石,从医学角度来讲,是病理性结晶体在胆管内积聚。在中医理论中,胆结石的形成与 “体内有热” 密切相关。“体内有热” 分为实热和虚热,多与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相关。热邪会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在胆结石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大量摄入油腻、辛辣食物,会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进而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引发 “上火” 现象。这种 “火” 会影响胆汁的成分,使胆汁变得黏稠,更易结晶。 从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来看,肝属木,胆属木中之相火。当体内有热时,肝木失于条达,影响胆汁的正常疏泄。胆汁本应在肝的疏泄作用下,顺畅地排泄到肠道,参与食物消化。但热邪扰动,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功能受阻,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等成分比例失调,杂质逐渐积累,最终形成结石。此外,长期熬夜、吃夜宵,会使身体生物钟紊乱,影响肝胆的正常排毒与代谢,致使胆汁成分变差,久而久之,结石便容易滋生。 胆结石患者通常会感到右上腹疼痛,这是因为胆腑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恶心、呕吐则是由于胆气上逆,影响胃气的和降。若体内热邪炽盛,灼伤津液,就会出现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等症状。 接下来,通过一个真实医案。 陈女士,30 岁,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反复发作 3 年,近期加重 1 周。这 3 年里,她只要一吃油腻食物,右上腹就疼痛难忍,还伴有恶心、呕吐。多次就医后,被诊断为胆囊结石。这次,她再次出现剧烈疼痛,症状持续不缓解,只好前来就诊。 初诊:我观察到陈女士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诊断为胆胀(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开出龙胆泻肝汤合大柴胡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柴胡、枳实疏肝理气,大黄通腑泄热,白芍柔肝止痛,半夏和胃降逆,以达到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的目的。陈女士服用后,右上腹疼痛明显缓解,恶心、呕吐症状减轻。 第二阶段辨证调方:经过第一阶段治疗,陈女士热邪有所减轻,但病程已久,气血瘀滞仍存。此时治疗思路调整为疏肝解郁、利胆排石、化瘀消积。在药方中加入金钱草、鸡内金等利胆排石药物,以及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进一步消除结石和体内的瘀滞。陈女士继续服用后,右上腹疼痛消失,持续服用一段时间,复查 B 超显示胆结石明显缩小。 第三阶段巩固治疗:考虑到患者结石已明显缩小,身体正气在之前的治疗中也有所损耗,采用疏肝和络、利胆排石、预防复发思路。选用逍遥散合四逆散加减,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加入浙贝母、海浮石等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药物,既能促进剩余结石排出,又能调理肝脏气血,防止结石复发。 陈女士继续服用 1 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 B 超显示胆结石基本消失。 随访发现,陈女士在治疗后 3 个月内未再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复查 B 超显示胆囊内未见明显结石,病情稳定。 中医治疗胆结石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灵活调整方剂。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善,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结石排出。在症状缓解后,继续使用疏肝和络的方剂进行巩固治疗,可预防结石复发。
中医好像真的有点东西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