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围剿”中遭受重创,主要源于李德、博古在军事指挥上的

小博大史呀 2025-02-12 15:50:54

1934年,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围剿”中遭受重创,主要源于李德、博古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面对极端恶劣的形势,中共中央不得不作出战略调整,决定进行长征,以保存革命力量,为未来的斗争寻找新的立足点。然而,长征途中的环境极为艰难,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革命的前途充满未知数。在此背景下,红军将士们不禁疑问:我们到底要去往何方?  

刘伯承曾在长征途中向毛泽东请教红军的前进方向。毛泽东明确表示:“共产党要发展,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而要赢得民心,就必须抗日。只有靠近抗日前线,发动群众,真正为百姓谋福利,才能壮大共产党。”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引下,长征不仅是一场生存之战,更是一场主动调整战略、为未来抗战布局的重要行动。  

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抵达四川两河口,召开会议讨论未来去向。张国焘主张南下建立新的苏区,以与国民政府抗衡。然而,毛泽东力排众议,认为此举将导致红军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相反,日本已在华北加紧侵略,面对这一形势,红军必须保存实力,并做好群众工作,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最终,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一致支持北上战略,以甘南为跳板,为建立陕甘宁根据地奠定基础。这一决策不仅确保了红军的生存,也为未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明确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宣言强调,只有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才能赢得群众支持,推动抗日战争深入发展。抵达陕北后,中共中央积极联合社会各界,推动敌后抗战,采取了一系列民生改善措施,如实施灾区赈济、提高工农收入、整顿税收、发展经济等。政策的推行迅速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使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壮大。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群众动员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其一,要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海外华侨,甚至国际友人,并根据不同群体采用相应的宣传方式;其二,要言行一致,巩固群众基础,同时对汉奸、反革命分子保持严厉打击;其三,要宣传抗日英雄事迹,揭露日军暴行,激发全民抗战热情,引导民众自发参与抗战。  

正是这种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使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得以稳固后方,确保战场前线的有力支援。在全国人民的拥护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中国军队屡战屡胜,最终在1945年迎来抗战胜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0 阅读:27
小博大史呀

小博大史呀

小博大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