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部队奔赴前线,团长却发现连长将妻子藏在营中,遂决定在大会上公开批评。事后连长妻子说出真相,团长哽咽不语,说出一句:“谢谢”。 1984年初,中越边境的局势越发紧张,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中国西南边陲。经过几年的小规模冲突,双方军队已经在边境地区频繁摩擦,一场大规模战役随时可能打响。 国家召唤,军人应战。担负守卫祖国西南大门重任的云南某部队接到了开赴前线的命令。部队官兵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即冲锋陷阵、驱逐入侵。从普通士兵到高级军官,全体官兵一致表示,愿为守护祖国山河、维护领土完整而浴血奋战。 战争在即,告别在即。出征前,战士们想方设法与妻儿父母取得联系,或打电话报个平安,或托人捎个信,生怕这一别就是永诀。有家在附近的战士,甚至偷偷将妻儿接到营里,想与亲人多待一刻是一刻,留下一个美好回忆。 然而,这毕竟是特殊时期。在整装待发、随时可能出征的紧要关头,军纪容不得半点松懈。团里明文规定,严禁携带家眷,影响部队战斗力。可是,人之常情,有谁不牵挂家人?有谁不恋恋不舍?战士们不愿违反军令,但又万般无奈,难以割舍儿女情长。 对于这种两难境地,团里领导心知肚明。可眼下战事紧迫,容不得丝毫差池。稍有疏忽,都可能贻误战机,甚至酿成大祸。军令如山,个人感情再深厚也要服从大局。领导们只能暗暗叹息,强忍泪水,一次次严肃地告诫战士:胜利归来那天,就是与亲人重逢之时。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团长在营地里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陌生女子。经过询问得知,这位女同志竟然是炮兵连连长吉兴林的妻子陆荣华。原来,这位连长同志舍不得与妻子分别,趁着出征前的空隙,偷偷把她接到了部队。 消息传到团长那里,他勃然大怒。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连长竟然还在营里藏了家属,这是何等的自私和不负责任!军人首先就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岂能为了一己私情,而置全局安危于不顾? 团长当即做出决定,要在全团军人大会上,严肃批评吉兴林连长的错误行为。他要以此为戒,警示全体官兵,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搞例外。部队就要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能让个人恩怨影响军心。 批评大会如期举行,团长当着全体将士的面,严厉指出了吉连长的错误。他高声疾呼,号召全体官兵以吉连长为反面教材,自觉遵守军纪军规,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他强调,在这场守卫国家主权的战争面前,个人的私情私欲必须彻底放下,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去。 面对团长的当面批评,吉连长诚恳地进行了检讨。他深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给部队带来了不良影响。他表示,一定服从命令,把妻子送回老家,以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决不给部队添乱。 团长的果断处置,吉连长的主动认错,让在场官兵无不动容。战士们纷纷表态,作为革命军人,保家卫国是天职。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个人的点点滴滴都必须服从大局。巾帼不让须眉,在场的几位女同志也慷慨陈词,表示要像男同志一样,英勇杀敌,为祖国建立不朽功勋。 批评大会结束后,团长正准备动身前往前线阵地。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面前,正是吉连长的妻子陆荣华。她泪流满面,哽咽着向团长道出了实情。 原来,她冒死进入军营,是想告诉丈夫一个天大的喜讯——家中添了一位新成员,她已经怀孕两个月了。 战争的号角吹响,吉兴林率领炮兵连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在敌人的炮火中,他们不畏艰险,英勇作战,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一次,部队在转移阵地时,敌人的炮弹突然袭来,顿时硝烟四起,战士们纷纷卧倒寻找掩体。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吉兴林发现两名战士暴露在敌火下,危在旦夕。他顾不上个人安危,纵身一跃,将战士们扑倒在地。然而就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一枚炮弹在吉兴林身旁爆炸,炽热的弹片穿透了他的胸膛。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这位英勇的连长壮烈牺牲。 噩耗传来,陆荣华悲痛欲绝。她捧着丈夫的遗物,泪如泉涌。她深知,丈夫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他的牺牲是光荣的。为了让丈夫的牺牲不白费,她要坚强地活下去,将他们的孩子抚养成人,让英雄的血脉永远延续。 然而,命运却和这个饱经苦难的母女开了个大玩笑。女儿吉云云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陆荣华四处求医问药,却难以为继。眼看爱女病重,她甚至不惜下跪,恳求乡亲们伸出援手。乡亲们得知这对英雄母女的遭遇后,纷纷慷慨解囊。在大家的帮助下,云云终于得以康复。 女儿的病愈,让陆荣华喜极而泣。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带女儿去老山,去祭奠为国捐躯的父亲。当母女二人站在父亲牺牲的地方,看着祖国的山河无恙,她们热泪盈眶。陆荣华告诉女儿,父亲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英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1984年,部队奔赴前线,团长却发现连长将妻子藏在营中,遂决定在大会上公开批评。
熹然说历史
2025-02-14 22:10:55
0
阅读: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