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地震专家预测,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书记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他说:“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证。” 1976年7月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唐山大地震瞬间让繁华的工业城市化为一片废墟,提到那场灾难,人们心中仍会涌起难言的悲痛。 就在距离震中不远的地方,一个名叫青龙的小县城,却宛如神助般躲过了这场浩劫,几乎毫发无损,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位名叫冉广岐的县委书记开始说起。 那一年的7月中旬,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的组长汪成民跑到唐山开会,带来了大地震的预报消息。 地震预报在当时还是个世界难题,专家的意见也不统一,就像盲人摸象,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肯定要震。 更何况当时大多数专家都觉得,华北地区刚经历了海城地震,短期内应该消停会儿,可偏偏有人不这么认为,青龙县的县委书记冉广岐,就是其中一个。 他本人没去唐山开会,但他手下有个得力的情报员,县科委的王青春同志,这位王同志参加了唐山的会议后,连夜赶回青龙。 屁股还没坐热,就一头扎进了办公室,整理会议记录,等他把记录送到冉书记案头时,已经是21号深夜了。 冉广岐看完,眉头紧锁,要知道青龙县虽然离唐山不远,但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放在地图上都得仔细找找。 这样的小地方,谁会没事盯着它会不会地震?可冉广岐却觉得,这事儿不能大意,他又赶紧找来县地震测报小组的报告。 龙山中学的老师高村恒,同时也是测报小组的组长,他们小组报告说,最近学校附近黄鼠狼、老鼠搬家的情况有点频繁。 虽然这些都只是边角料信息,但冉广岐却从中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当时的中国,讲究的是层层上报,等待指示。 正常情况下,冉广岐应该先把情况汇报给唐山地委,甚至河北省委,等上级指示下来,再部署防震工作。 可冉广岐心里清楚,这一层层报上去,再等指示下来,黄花菜都凉了,而且他隐约感觉到,上级部门对地震预报这事儿,好像有点不太想公开。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万一预报不准,引起社会恐慌,谁来负责?汪成民专家那边的情况,也印证了冉广岐的猜测。 汪成民多次向上级申请,希望能开会认真研究唐山震情,但上面似乎不太重视,这位耿直的专家甚至急得在地震局领导门口贴起了大字报,呼吁大家重视起来。 这事儿后来还被媒体报道过,可见当时的预报阻力有多大,至于当年为什么阻力大到这个份上,是因为之前有个海城的前科。 1975年辽宁海城成功预报了7.3级地震,这让很多人都觉得,中国地震预报已经支棱起来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误判。 既然海城震过了,华北地区的地震风险就应该降低了,历史数据也显示,华北地区,一两年内连着发生两次7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可冉广岐却不信这个邪,他觉得人命关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与其坐在办公室里等上级拍板,不如自己先动起来。 他决定先斩后奏,在青龙县搞一场全民防震演习,当然他心里也清楚,这步棋风险极大,一旦演砸了,帽子肯定保不住,但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命令一下青龙县立刻高速运转起来,县广播站开足马力,循环播放地震知识、防震常识,大街小巷,喇叭声响彻云霄。 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层层召开会议,传达县委指示,落实防震措施,地震要来了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青龙县的每一个角落。 县里的干部们,挨家挨户地动员,苦口婆心地讲解,还手把手地教大家搭建防震棚,准备应急物资,看着干部们认真劲儿,老百姓也开始相信了。 大家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搬出了家里的被褥、衣物,有的抢购了饼干、罐头、手电筒等应急物资。 甚至还出现了一场小小的抢购潮,县里的商店门口,临时搭起了卖货棚,挤满了前来购物的人群。 7月27日晚上,也就是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全县47万人民,男女老少,几乎都走出了家门,在空旷的院坝里、田野上、广场上,搭起了简易的防震棚。 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地动山摇,而115公里外的青龙县,虽然也有震感,但因为提前做了防范,房屋基本完好。 47万人民无一人伤亡,青龙奇迹就这样诞生了,临近的丰南县却未能幸免于难,同样遭受重创,和青龙县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信源 中国之声2019-12-06河北唐山4.5级地震属1976年唐山地震余震,时隔43年为何仍有余震? 环球网2021-07-28 百年瞬间丨唐山大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地震专家预测,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2-15 14:11: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