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弥留之际的邓稼先突然提出一个愿望,想要再去看一次天安门。轿车即将

爱吃凉历史 2025-02-16 22:39:21

1986年7月,弥留之际的邓稼先突然提出一个愿望,想要再去看一次天安门。轿车即将驶过天安门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邓稼先突然问一旁的妻子:“你说,30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1986年7月,邓稼先在病重时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希望能够再一次亲眼看到天安门。那天,他和妻子一起坐车前往天安门,车行至其前,他突然打破沉默:“你说,30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1958年8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把邓稼先召进了办公室,开门见山地提到了一个“放大炮仗”的计划。邓稼先立即理解了,所谓“大炮仗”指的正是原子弹的研发。他心中不禁一震,但很快也平复了下来,钱三强接着详细阐述了任务的背景和重要性。 邓稼先被选中,是因为他具备了多重优势:作为核物理专业的专家,他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他曾在海外留学,能够流利使用英语和俄语,这对于与外方的交流十分有利;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党性强的党员,组织纪律性非常好,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尤为重要。 当天晚上,邓稼先回到家,心情十分沉重。许鹿希注意到丈夫的异常,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邓稼先没有告诉妻子详细情况,只是简单地提到,自己将面临一项新的工作,可能会长期无法参与家务,家里的重担将落在她肩上。 许鹿希当时并未完全明白丈夫的任务背后隐藏的巨大压力,只是感到一丝不解,询问了任务的具体内容。但邓稼先并没有透露更多,只是告诉她,信件的联系地址也无法提供。 尽管如此,许鹿希最终决定支持丈夫。为了给彼此留下一些记忆,在邓稼先离家之前,一家四口特意去照了一张全家福。这张照片在随后的28年里,成了许鹿希唯一的寄托。 在一次原子弹爆破实验中,邓稼先亲自参与了现场指挥。实验并未按计划进行,核弹头的降落伞未能展开,导致其可能摔落在戈壁滩上。 考虑到核辐射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邓稼先和一群科研人员开始了紧急搜寻。广袤的戈壁滩上,邓稼先穿上防护服,和一支防化兵队伍一起,在六个小时内寻找核弹头。终于,在一次艰难的搜寻中,邓稼先找到了失落的核弹头。 为了确保核弹头没有受损,邓稼先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将其抱起检查。在确认核弹头没有发生爆炸危险后,他才松了一口气。这个行为直接将他暴露在了强烈的辐射中,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科研工作者,邓稼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了这一切。 此时,赵部长找到了邓稼先,关切地询问他的情况。邓稼先为了不影响工作的进展,坚决表示一切正常,并请求与赵部长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成为了邓稼先生命中的最后遗物。 几天后,他和妻子去医院检查,尽管他已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依然表示自己不会倒下,必须继续为国家的事业贡献力量。 1985年,邓稼先的病情日益加重,身上因核辐射所引起的病痛几乎摧残了他的所有体力。为了减轻痛苦,止痛药的剂量也逐步增加,从每天一片到一个小时一片。 然而,面对无法言喻的疼痛,他依然没有放弃工作。直到病重时,他依然在病床上完成了《中国十年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份建议书对我国后来的核武器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邓稼先身患重病的日子里,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曾前来看望他,代表国家向他表达慰问。张爱萍询问他是否有任何需求,邓稼先简单而坚定地回答,他不希望组织为自己浪费过多的资源。 此时,邓稼先的身体已经极为虚弱,奄奄一息。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努力撰写和修改这份重要的建议书。 许鹿希目睹着丈夫如此痛苦的状态,心中满是无奈与疼痛。在邓稼先坚持要继续写建议书时,她劝他休息,但邓稼先却说:“我不能休息,我必须把这份建议书写完。” 即便身体状况极差,邓稼先依然不忘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职责。他选择把自己的病痛与自己的家庭责任放在一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家的核武器事业上。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未曾改变。 1986年7月28日,邓稼先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在他临终的时刻,他艰难地握住妻子的手,微弱地表达着自己的一份遗憾:“我选择祖国,选择核武器事业死而无憾,下辈子,我还要继续为祖国做贡献。” 参考资料:祁淑英编. 《两弹元勋 邓稼先》 2013

0 阅读:168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50

用户15xxx50

3
2025-02-17 00:38

国家脊梁,怎能忘记。写在教科书里了。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