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银库库丁们下班,总想夹带点儿碎银子回家。他们出库门时要脱得个精光,大家光着屁股排队,挨个接受专人检查。检查的方式也很特别,所有人要过12根扁担。可是,库银还是会被盗。 在明清时代,随着商贸活动的日益繁荣,商人们的货物运输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隐患。商人们不仅需要依赖水路和马帮运输,还必须通过雇佣镖局来保护自己的货物免受盗匪的侵害。 镖局的主要职责是保护货物安全,将货物从一个地方安全运送到另一个地方,避免途中遭遇劫掠。此外,镖局的业务还涉及到看护商馆、保护库丁等服务。 需要镖局提供保护的,多为有权有势的王孙贵族或者富商巨贾。这些人家中的安全通常已经得到了极高的保障,例如亲兵把守,但雇佣镖师作为护院,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镖师的角色大多是象征性的,为府邸主人提供心理安慰。 对于一些镖师来说,这种工作看似轻松且高薪,但实际上他们却缺乏尊严。镖师走镖途中,虽然常常风餐露宿、艰难险阻,但至少不用屈从于他人,保持了江湖人的风范。 相比之下,为朝廷要员和富商巨贾提供保护的镖师,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则更大。这些人往往不仅仅是防止盗匪的侵袭,更需要防范政治敌人的刺杀。 刺客的目标是取人性命,毫不手软,这使得镖师常常要面对生死考验。与盗匪不同,刺客的行动多是精心策划,镖师的保护工作充满了危险。 商人的保护则相对轻松一些,盗匪虽然具有威胁,但他们大多数只是为了财物而非生命,若镖师武艺高强,通常盗匪会迅速退却。 镖师和江洋大盗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合作,但在一些情况下,彼此之间会有些许默契与共识。镖师的雇佣,往往还具有一种象征性作用,许多富商巨贾认为有镖师坐镇,便能化解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起到镇宅辟邪的作用。 镖师的工作时间和其他职业有所不同。由于盗贼和刺客通常在夜间活动,镖师常常白天休息,夜间上岗。为了便于行动,他们的衣着通常简洁利索,避免笨重的衣物拖慢速度。 镖师们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当盗贼试图盗取财物时,镖师并不会一味追求抓捕或杀死对方,而是会采取威慑的手段,尽量让盗贼离开。这种做法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也维持了镖局与绿林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种关系也反映在镖师与盗贼的互动中。长期的共存关系使得镖师和盗贼之间形成了默契,遇到对方时,双方通常会采取放水的态度。 即便盗贼已盗得财物,镖师通常也不会穷追不舍,反而会让盗贼留下部分财物,作为一种妥协。这种做法并非镖师的懈怠,而是维护镖局与盗贼之间的平衡和日后可能的合作。 商馆是商人们存放货物和进行交易的场所,时常会遭遇地痞流氓的捣乱。尽管这些流氓往往只是社会底层的小混混,缺乏真正的武力,但他们也会寻求机会向商人勒索或者寻衅滋事。镖师的任务是确保这些商馆不被扰乱。 此外,镖局还承担了保护库丁的任务。随着税制改革的推行,清政府开始要求各地以现银形式上缴税款。然而,百姓大多收入微薄,能交上的税款往往是零散的碎银。 地方官员在上报时,常常会提到碎银不方便计算和存储,于是建议将其熔铸成统一标准的银锭。朝廷批准了这一提案,从此各地的银库开始大量熔铸银锭。 然而,熔铸银子时存在一定的损耗,通常是十两碎银能熔铸出九两左右的成品。但地方官员却趁机加大了损耗比例,十两碎银可能只剩下七八两,差额部分则成了他们的私人财富。 与此同时,负责熔铸银锭的小工,也就是库丁,他们并未像官员那样公开从中受益,但也能从工作中捞取不少银子。每个下班的小工都会偷偷夹带几钱碎银,甚至有的会将几两碎银带出。为防止这种情况,清朝政府加强了银库管理,采取了极其严格的检查措施。 每天上工前,库丁们必须换上特制的工作服,这些服装没有口袋,没有夹层。下班时,他们则必须裸体排队,接受逐一检查。 检查方式非常严苛,不仅要拍手、喊口号,还要跳过地上的扁担,确保没有任何银子藏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尽管如此,仍然有库丁能找到各种方法偷带银子,年复一年,他们积累下的横财也就越来越多。 这种盗窃现象引起了不少盗贼的注意,他们开始针对这些拥有丰厚积蓄的库丁展开偷盗、抢劫,甚至敲诈勒索。然而,库丁们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不法行为,往往不敢向官府报案。 为了保障个人财产的安全,他们只能暗中雇佣镖局为自己护航。镖局负责每天接送库丁上下班,并且为他们安排专门的路线和车队。 参考资料:韦明辉作. 《你不知道的历史冷知识》 2022
一些有意思的脑洞
【3点赞】
用户72xxx54
写的什么,不知所云。小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