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大渡河边,毛主席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有个90多岁的老人,他目睹了石达开的覆灭,要不要见见?"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终于抵达了大渡河安顺场。这支队伍已经连续奔波了八个多月,从江西突围,一路跋山涉水、突破重围。 红军将士们的疲惫写在脸上,原本数万人的队伍如今只剩下不到三万人。他们的军装早已破烂不堪,许多战士的双脚都裹着草鞋。 此时的红军已经成功突破了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但伤亡极其惨重。补给匮乏、武器不足,这支队伍能够走到这里已经是个奇迹。 站在大渡河边,眼前的景象让每个红军指战员都感到压力重重。湍急的河水奔腾不息,河面宽达三百米,水深超过三十米。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红军只找到了四条小船。这些船只比之前渡过金沙江时的船只还要小得多。 国民党的追兵正在快速逼近。薛岳的部队已经到达西昌一带,再有几天就能形成对红军的合围之势。 另一路川军杨森的部队也在快速赶来,如果不能尽快渡河,红军将面临被围歼的危险。 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在走访当地群众时,遇到了一位年过九旬的老秀才宋大顺。这位老人不仅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而且亲眼目睹了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地兵败的全过程。 当李富春将这个消息告诉毛主席时,毛主席正在发着低烧。听到李富春的汇报后,毛主席立即表示要亲自去拜访这位老人。在李富春的搀扶下,毛主席拖着疲惫的身躯,穿过崎岖的山路,来到了宋大顺老人的家中。 见到宋大顺老人后,毛主席首先请教他讲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故事。这个发生在72年前的历史事件,与当下红军的处境有着惊人的相似。 1863年5月,石达开率领太平军三万余人来到大渡河边的紫打地,也就是如今的安顺场。当时的石达开刚刚渡过金沙江,准备继续北上。 石达开选择在紫打地渡河是有原因的。这里是大渡河上下游之中水流最为平缓的地段,河道相对开阔,适合大规模渡河。 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石达开准备渡河的第二天,突然下起了暴雨。河水暴涨,船只无法行进,整个渡河计划被迫中断。 在这个节骨眼上,石达开的王妃生下了一个男孩。为了庆贺新生儿的诞生,石达开决定在紫打地休整三天。 当石达开意识到情况不妙时,已经为时已晚。暴雨导致的洪水不仅阻碍了渡河,还切断了太平军的补给线。 没有了粮草补给,士兵们饥寒交迫。面对这种绝境,石达开不得不做出投降的决定,希望能保全三军性命。 但清军并没有遵守承诺,在押送石达开前往成都的途中将其杀害。就这样,一代太平天国翼王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听完石达开的故事,宋大顺老人开始分析当前的形势。他指出,目前红军要用四条小船渡过宽达三百米的大渡河是不现实的。 即使不考虑水流湍急和暗礁众多的问题,仅靠这些小船运送三万人也需要太长时间。而时间正是红军最缺乏的。 但老人随即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在大渡河上游三百里处的泸定,有一座康熙年间修建的铁索桥。这座桥可能是红军渡河的关键。 泸定桥虽然距离较远,但只要红军能够快速行军,就有机会抢在敌人之前控制这座桥。这是一个冒险但可行的方案。 老人特别强调,安顺场绝对不能久留。石达开的教训就在眼前,稍有迟疑就可能重蹈覆辙。 回到队伍后,毛主席立即召开会议制定作战方案。经过深入讨论,红军决定分兵两路:右路由刘伯承指挥从安顺场渡河,左路为总部主力直取泸定桥。 这是一个精妙的战略部署。右路军渡河北上可以策应主力,左路军则集中优势兵力抢占泸定桥。 按照计划,林彪率领红一军团二师和红五军团作为先头部队。三天之内必须行军一百六十公里,这对已经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在部署他的计划。他命令川军增援泸定桥,让西康军阀刘辉沿途阻击红军,还下令破坏泸定桥。 但红军的行军速度超出了敌人的预料。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经过两个昼夜的急行军,率先抵达了泸定桥西岸。 此时的泸定桥是一座雄伟的铁索桥,全长一百米,由十三根粗大的铁索构成。敌军已经拆除了桥面的木板,只剩下光秃秃的铁索。 面对这座几乎无法通行的铁索桥,第四团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由第二连连长带领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组成夺桥突击队。 这些勇士们必须在枪林弹雨中,攀着冰冷的铁索爬到对岸。同时,第三连负责准备木板,为后续部队渡河做准备。 1935年5月29日下午两点,刘伯承率领的右路军也从安顺场赶到,成功混入泸定城。至此,红军形成了对泸定桥的夹击之势。 下午四点,夺桥战斗正式打响。二十二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手脚并用,在铁索上一点点向前爬行。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红军成功控制了泸定桥。随后的两天里,总部和主力部队陆续通过泸定桥,成功避免了重蹈石达开的覆辙。 同年十月,中央红军翻越岷山,标志着万里长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毛主席创作了《七律·长征》,其中"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正是对泸定桥战役的生动写照。
1935年,大渡河边,毛主席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有个90多岁的老人,
历史有小狼
2025-02-17 18:38:33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