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67岁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奄奄一息的被两位医生死死按在手术台,他们用刀接连4次割开他的喉咙,放出几盆鲜血,而一旁的医生却还表示放的不够。 华盛顿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领导力。他年轻时曾经参与了美国和法国的战争,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后来,他更是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总司令,带领美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本可以登上王位,成为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国王。但他却选择了辞去军权,回到农场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这一决定,让他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1789年,华盛顿再次被召唤,出任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任总统。在任期间,他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推动制定了美国宪法,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开创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在经济上,华盛顿重视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提倡自由贸易,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外交上,他坚持中立的外交政策,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纷争,维护了美国的独立自主。华盛顿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国人的爱戴和尊敬,被誉为"国父"。 1796年,华盛顿再次回到农场,安度晚年。他辞职时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告诫美国人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和自由,要警惕党派之争和外国势力的干涉,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尊严。这篇演说,成为了美国政治的重要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799年的冬天,对于华盛顿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冬天。这一年,华盛顿已经67岁了,他退休后一直在弗吉尼亚州的庄园里安度晚年。12月12日,华盛顿像往常一样,骑着马在自己的农场视察。 然而,这一天的天气非常恶劣,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华盛顿却没有因为天气的原因而停止视察的脚步,他仍然在农场里待了很长时间。等到他回到家中的时候,已经被冻得瑟瑟发抖了。 第二天早上,华盛顿就开始感到身体不适。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并没有太在意。但是,病情却迅速恶化,到了晚上,华盛顿已经出现了高烧、喉咙肿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华盛顿的妻子玛莎非常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建议立即请医生来诊治。但是华盛顿却拒绝了,他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严重,休息一下就会好转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华盛顿的病情越来越重,他开始出现了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想起了自己曾经在战场上受伤时使用过的一种治疗方法——放血。他认为,放血可以帮助自己排出体内的毒素,缓解病情。于是,华盛顿让仆人为自己放了一些血,希望病情能够好转。 然而,放血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华盛顿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到了第三天,华盛顿已经开始出现了神志不清的症状,他的呼吸变得更加急促和困难,面色也变得苍白。 玛莎见丈夫病情如此严重,再也坐不住了,她坚持要请医生来为华盛顿诊治。于是,华盛顿的私人医生克雷克和当地另一位名医布朗都赶到了华盛顿的住处。两位医生对华盛顿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诊断结果。 18世纪的西方医学,对许多疾病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身体里的"毒素"或者"害"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排出体内的这些"毒素",就能够治愈疾病。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放血疗法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治疗手段之一。人们相信,通过放血,可以将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疗法在欧洲流行了数百年之久,从国王贵族到普通百姓,都对其深信不疑。 华盛顿的医生克雷克和布朗,也都是放血疗法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在为华盛顿诊断后,得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结论:华盛顿体内的"毒素"太多,必须通过大量放血来排出体外。于是,两位医生开始了他们的治疗计划。 克雷克和布朗先是用刀在华盛顿的手臂上割开了一个口子,然后将其放在盆子里,让血液慢慢流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华盛顿排出体内的"毒素"。但是,仅仅放血还不够,两位医生还给华盛顿灌下了一种所谓的"泻药",认为这样可以帮助排毒。 就这样,华盛顿在短短的几天内,被反复放血了四次之多。每一次放血,都会放出大量的鲜血,足足有几盆之多。华盛顿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他的脸色苍白,呼吸微弱,生命力正在一点一点地流失。 但是,克雷克和布朗却认为,这还不够。他们认为,华盛顿体内的"毒素"实在是太多了,必须要放更多的血才行。于是,他们又一次拿起了手术刀,准备在华盛顿的喉咙上动手术。 就在这个时候,华盛顿的家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们认为,这样下去,华盛顿肯定会死的。于是,他们坚决地制止了医生的行为,不让他们再对华盛顿进行放血。 然而,为时已晚。经过了多次的放血,华盛顿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他昏迷不醒,呼吸微弱,生命垂危。12月14日晚上10点多,这位伟大的美国国父终于还是离开了人世,享年67岁。
美国副总统JD·万斯:“我打了疫苗,但没有再打加强针。不过,让我真正开始去对疫苗
【111评论】【99点赞】
该读书时别放猪
西医真牛X!那些舔西医鼻祖的呢??
专业灭虫三十年
一个罪犯头子,死就死了吧!
沉默
死有余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