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性情平和,不动真气’的秘诀”
沧海居
2024-09-08 13:52:36
婴儿整天嚎啕大哭,嗓子一点问题都没有,曲黎敏老师说,这是因为他“性情平和,不动真气”,看起来闹得很凶,但实际上,他里面的“根”是如如不动的。哭着闹着要出门遛弯,整条巷子都是他的哭闹声,一抱出门,马上就两眼放光、笑嘻嘻的,这就是“不动真气”、不动根本的表现。长大一点后就不同了,家长数落两句,会几个星期郁郁寡欢、饭都吃不香,这种一直沉浸在负面情绪里的状态,就会动摇到精气神的根本
在广东的白话里,吵架生气叫作“劳气”,在我们老家又叫作“伤气”。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口角,有些人性情平和,即使他要表达内心的不满,也只是口头上动动嘴皮子,你是看不到他的火气的,而有些人则戾气很重,像个炸药包一样,一点就爆,完全刹不住车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用“中”的这个状态来描述“性情平和”是最合适不过的。好比一把天枰,永远都是两头在动,正中间的这个支撑点是永远都定在那里的,能“有个东西永远如如不动”,这就是“性情平和”的关键之所在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句话就是老子传下来的“吵架宗旨”。要跟别人理论的时候,永远都是站在“重”、“静”这个立场上,不会被“轻”、“躁”牵着走,这样才能收放自如、不失其本
上面讲到“性情平和”的关键,是心里有一个东西永远如如不动,不管什么境遇,都能定在那里,不仅性情的修养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功夫都是如此
曾国藩三十岁过后,从老师唐鉴处,学会了静坐。从上坐的第一天开始,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功课都没有中断过,每天不管忙成啥样,临睡前都会坐上三刻钟,这就是“定力”修为的成就
如果一个人为情绪、情感所伤,失了平和、动了真气,本质而言,也就是内在的定力不够,这个关键的中心点被外部的环境击溃了,那这个人的身心也就随之散架了。如果一个人的定力够,他的“中心点”藏得够深,那外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再多,也生不起他一丁点的烦恼
0
阅读:7
擅长憋尿
第二的有💺
我要做一粒沙石
就是表面闹腾,内心保持平静
看什么
是不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