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什么是元气,与如何养元气”
沧海居
2024-09-18 12:30:52
元气的元,在甲骨文中,是人字头上加一横,代表的是混沌初开,万物之始
《康熙字典》中对“元”的解释,
《精蕴》: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
又本也。《后汉·班固传》:元元本本
又气也。《公羊传注》:变一为元,元者,气也
《难经·三十六难》云: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
元气乃道之德,其性无为,是先天地所生的那个“一”。《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个“得一”,就是“元气”的概念
最近北京的朋友说,自己锻炼了一年多,还没有那种气出来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有了这个“求境”的念头,那就是跑偏了
上面讲到这个元气,“其性无为”,怎么解释?它是潜藏起来的,作用在人的生命里,但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看不到它啥样的,也不知道它对你做了什么,这就是元气的“无为而治”。如果哪天你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了,那这个就不是“元气”的作用了。所以,一个人锻炼用功,就是要求这个“得一”、“无为”的境界
在我们广东老家,老一辈讲一个人活得很自在,就讲他“无使做”,就是不用工作、不用干活,每天都还吃喝不愁,这就有点类似于“无为”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只要一天不“身水身汗”地劳作,第二天就会断粮、无米落锅,那就是站在了“无为”的对立面
再好比一个人,元气足,身体健康的时候,他就可以“不花力气”地活着,某天突然病危,只要不用药力、物力往上提携,这口气就断了,本质而言,这些就是“元气”的作用
潘雨廷说,“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一个研究象形字的作家讲过一句话,“持之以恒地、无为地坚持用功,才能到达彼岸”,这里讲的“不可见”、“无为”都是属于“元气”的范畴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不足既”就是用不完,这个可以源源不断地作用的就是“元气”。“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不痛不痒地去守一门功夫,这个就是养元气的状态,一旦要想从中求得一个滋味,那么元气这个东西就泄掉了
《庄子》,倏与忽为报混沌之德,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有句话叫“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破”,混沌就跟元气一样,藏起来,它才能活,才能养人,一旦跳出来,那就到头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