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得谷者昌’”
沧海居
2024-09-11 14:02:00
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认为一个人不管病成啥样,只要还能吃饭,胃口还好,那肯定就没问题
研究断食疗法的尼古拉耶夫教授,以他多年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很多情况下,病人的发烧和拒食,都是身体对抗疾病的自然反应。因为饥饿可以让肠胃等各个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能激活白细胞,从而提高免疫力
“欲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之中,一向都是不排斥“饿肚皮”的,所以,我认为,“得谷者昌”,这句话应该是被后人曲解了,把这句话写成“得于谷者昌”,可能会更妙一些
“得于谷者昌”,这样一说,本质上就是“吃得菜根香,万事皆可为”,首段的这个“能吃”的场景,也背离了“昌”字的含义,“昌”指的是通达、发达、盛大之意,明显一个“不至于病倒”是不合文意的,而这个“万事皆可为”的状态,就很符合“昌隆”的语境
有研究学者指出,人类牙齿数量的比例是磨牙占62.5%、切牙占25%、尖牙占12.5%,由此推断,人类最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谷物占六成、蔬菜水果占三成、肉类占一成
很多人无肉不欢,甚至一点主食都不吃,认为米饭面条没有味道,不好吃,就干脆不吃了。《道德经》中有“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味无味”……云云,老子对“无味”这个概念是十分执着的。正是因为五谷“无味”,所以才能长养身心,甘滋肥浓的食物,虽是美味可口,但吃的时间一长,身体就失去平衡了。《黄帝内经》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它们是有明显的主次之分的
讲到这个“味无味”,又让我想起了一件颇为感动的往事。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回伯父到学校看望我,但我却浑然不知。多年过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了出去,他回忆起,说远远地看到我一边吃饭一边在做题,右手拿笔左手拿勺子,是唯一一个真正做到废寝忘食的学生,“能读成一片书”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很在线的时候,他就脱离了对物质的兴致,吃什么、什么味道,都丝毫不在意了,这就可以理解为“得于谷”,吃两碗没有滋味的大米饭,抹抹嘴就投入到工作之中,当一个人到达了这样的一种状态,那他就一定可以昌隆、兴盛起来
0
阅读:14
吖吖呀
大师……贫血的人需要注意什么!
米桶翁
可是我一点胃口都没有,吃了还不咋消化,怎么办
剑气近
看到云云二字!以为喊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