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有多惨烈?大顺军打到只剩7000人,15员大将当场殒命   1641年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01 23:39:27

山海关大战有多惨烈?大顺军打到只剩7000人,15员大将当场殒命   1641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在攻占洛阳后,藩王家族的财力、流离失所的农民以及投降的明朝官军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此时的大顺军,甚至连士兵的训练也比大多数明朝军队更加严明。   到1643年,特别是在击败了明朝的三边总督孙传庭后,大顺军的气势如虹。   此时的李自成,实际作战部队仅有二十万左右,其中的精锐力量却足以使他在明朝的残余势力中称雄。   李自成的主力部队包括了五万精锐骑兵和三万至四万步兵,士兵多是经过长年征战的老兵。   然而,山海关战役前,李自成的大军虽然占据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清军由满洲、蒙古和汉军组成,总兵力大约为七至八万人,其中包括了不少经过多年战争磨砺的精锐部队。   特别是吴三桂部,曾是明朝的精锐力量。   山海关的战斗当天,清军阵极为迅速,而大顺军的阵形则显得稍显松散。   多尔衮指挥下的清军,结合吴三桂的精锐力量,清军的骑兵快速突袭让李自成的大顺军措手不及。   大顺军虽拼死抵抗,但在清军强大骑兵的冲击下,阵型迅速瓦解。   李自成的老部队虽然拥有经验,但面对迅猛的攻击,仍难以抵挡。   某些记录提到,李自成在战场上亲自督战,见到清军骑兵如潮水般冲来,有记载指出,李自成还未完全明白清军骑兵的威胁,直到发现敌军骑兵阵形异常严整。   而另一种记载则提到,清军骑兵一度突破了大顺军的防线,将其后方完全切断。   李自成试图指挥撤退,但已经为时已晚,李自成的军队溃不成军,许多士兵甚至自相践踏。   史料中提到,李自成的部队在撤退过程中,士气已降至最低点。   大顺军的步兵几乎全军覆没,连部分骑兵也在撤退中遭到击溃。   山海关一战的惨败后,他的军队出现了纪律全无的情况。   李自成的部队到达北京后,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凝聚力,原本完备的军事组织几乎瓦解殆尽。   这场战斗之前,有一个导火索。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杀死了明思宗,建立了大顺政权。   但是,李自成抢走了吴三桂的妻子陈圆圆。   他觉得自己在明朝失败后的忠诚遭到了背叛。   吴三桂在山海关内外布置了坚固的防线,面对吴三桂的防守,李自成也不敢轻敌,他亲自指挥大军向山海关推进。   然而,就在这场对峙中,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看到了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冲突,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多尔衮派遣密使与吴三桂接触,暗中提出与清朝联合的提议,声称如果吴三桂投降清朝,便可恢复明朝的旧制。   他选择与清军联手。   最终,大顺军被夹击,士气崩溃。   从北京撤出后,李自成带领残余的部队一路南逃,途经山西、潼关、西安等地,屡屡遭遇清军的围追堵截。   多次战败使得他的人马损失惨重,许多骨干将领在战斗中阵亡。   最终,李自成在逃至湖广的九宫山一带。   清朝宗室大臣阿济格曾在向摄政王多尔衮报告时称,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清军围困,无法脱身,最终在绝望中自缢而死。   此说虽得到一些文献的支持,但也因证据不实而遭到怀疑。   阿济格并未亲眼见到李自成的尸体。   另一方面,南明的总督何腾蛟在其奏报中也提到李自成的死亡,但这同样没有确凿证据。   除了这一说法外,还有人认为李自成并未死于九宫山,而是在兵败后隐匿于湖南澧州的石门夹山灵泉寺。   此说最早由清顺治年间澧州知州何璘提出,他在《李自成传》中描述,李自成在逃亡中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逃至灵泉寺剃发为僧,法号“奉天玉大和尚”。   何璘还声称自己亲自考察过此地,并见到一位自称曾侍奉过“奉天玉大和尚”的老僧。   然而,何璘提到,李自成眼睛一只受伤,但这与李自成“藐一目”的描述相矛盾。   加之,李自成的真实身份并未完全得到验证。   李自成的最终结局至今仍是一个谜。   关于他是否死于九宫山,或是在西南隐匿终老,至今无解。   清廷为了彻底消除关于李自成起义的余威,曾大量销毁相关的历史资料,后世的研究者无法获得足够的线索。   参考文献:[1]历史节点上的山海关之战[J].中国文化遗产,2009(5):5-5

0 阅读:992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