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他,国民党绝不会败走台湾!”上世纪80年代,一本回忆录让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罕见地暴跳如雷,破口大骂。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本回忆录又出自谁手呢? 原本,父亲希望郭汝瑰能进入上海的同济大学深造,但郭汝瑰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决心投笔从戎,考入了黄埔军校。他原本希望加入共产党,但未能及时得到批准。 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黄埔军校的进步青年们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 郭汝瑰等人提前毕业,悄然返回成都,投入到川军的队伍中。然而,郭汝瑰的军事才能迅速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 由于出色的作战指挥,他很快获得了升迁,甚至成为了蒋介石亲信陈诚的得力助手。他勇敢且果断的指挥风格令陈诚刮目相看,尤其是在鄂西会战中,郭汝瑰成功改变了战术方案,为国军扭转战局功。 作为一个与共产党有着深厚联系的人,他不断目睹国军内部的腐败,但却无法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多年的潜伏,让他在寻找机会与组织取得联系时异常焦虑。 直到1945年,郭汝瑰通过黄埔的同学任逖猷,终于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策划,他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1946年,郭汝瑰在蒋介石的得力干将陈诚的推荐下,进入了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并迅速晋升为作战厅中将厅长。他所提供的每一份情报都影响着战局的走向。 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便是最早怀疑郭汝瑰身份的人之一。杜聿明始终无法理解国民党的败退原因。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指责他为共产党间谍,怀疑郭汝瑰故意下达有利于敌方的命令。然而,郭汝瑰始终没有公开回应这些指控。 在蒋介石得知此事后,他并未采纳杜聿明的怀疑,相反,还批评了杜聿明的疑虑。 杜聿明并未因此放弃对郭汝瑰身份的追查,后来他甚至亲自找到了蒋介石,提出郭汝瑰不喜女色;其次是郭汝瑰生活简朴。蒋介石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细节并不能证明郭汝瑰的背叛。 时光流转,直到20多年后,杜聿明在1981年临终时,仍然无法释怀当年的疑虑。当他再次见到郭汝瑰时,郭汝瑰坦诚自己从未背叛,只是站在了不同的阵营。这一回答,解开了杜聿明心头的疑团。 国民党在战后败退到台湾,郭汝瑰的起义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时,他暴跳如雷。美国媒体也对此事发表评论,认为郭汝瑰曾身处国民党高层,却为共产党提供了大量情报。 1970年代末,郭汝瑰着手编写《中国军事史》一书。他最终在张震将军的帮助下,获得了5万元的资金支持。 1983年,《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正式出版,叶剑英元帅亲自为该书题字,而张震将军则为其作序。 在90年代初期,郭汝瑰虽然已年逾七旬,于是,他又转向新的研究方向,着手编写《中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史》。 然而,在1995年,郭汝瑰突发脑血栓住院。张震亲自前往探望,劝他安心养病。 但郭汝瑰的心里依然焦急,他担心自己无法完成这部历史巨作。 在多方努力下,这部书终于在1997年完成,并顺利出版。 暂编第五师成立初期隶属于彭位仁指挥的第七十三军,该军下辖十五师、七十七师和暂编第五师三个师。 十五师和七十七师原为湖南何健的旧部,战斗力相对较强,而暂编第五师则是由湘西土著龙云飞的部队改编而成,队伍成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接手这一部队之前,郭汝瑰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务。 然而,暂编第五师的参谋长田君健曾是郭汝瑰的学生,得知了郭的顾虑后,田君健向他透露了部队的实际情况。 原本计划接管部队时,郭汝瑰想尽可能避免与前任师长戴季韬的纠缠,但在交接过程中,戴季韬却频频请求郭汝瑰的“照顾”。 后来,郭汝瑰从田君健口中得知,戴季韬的部队存在严重的物资短缺问题,枪支、弹药、被服甚至兵员都严重不足。 事实上,戴季韬所在的暂编第五师虽然在名义上有7000多人,但实际兵员只有3000多人,约有4000人的军饷被转入戴季韬私囊中。 他首先成立了一个名为“军米保管处”的机构,表面上是为了管理米粮,实际上则是将大量未卖出的粮食转手出售。 郭汝瑰为部队筹集了急需的资金,。 随着部队逐渐强大,郭汝瑰的能力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尤其是在长沙会战中,郭汝瑰指挥的暂编第五师表现优异,薛岳对他的能力大加赞赏。 在回忆录中,郭汝瑰直言,部队中贪污腐败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军官私自经营生意,谋取个人私利。 1990年,当他再次与老朋友张震见面时,他依旧关心着国家的未来,谈及自己的新书《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史料》时,显得充满热情。 尽管台湾媒体依然将他视为“叛徒”,他依然专心教书育人。 他甚至拒绝了当地政府为他提供的高规格待遇,坚持住在一套普通的房子里。 晚年时,郭汝瑰心愿之一便是能够亲自赴台湾,见证祖国的统一。 尽管他在1997年逝世时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参考文献:[1]卢荻.潜伏:“红色卧底”郭汝瑰[J].同舟共进,2011(8):26-32
“若不是他,国民党绝不会败走台湾!”上世纪80年代,一本回忆录让台湾的国民党当局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02 21:56:02
0
阅读:92